千年拓印技艺走进策勒县,非遗传承润边疆
近日,在策勒县,一门承载着中华千年文明的古老技艺——拓印,正通过生动的教学与实践体验,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边疆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援疆教师、颖拓非遗传承人钟亚洲正在社区授课
拓印,古称“传拓”,是以纸覆于器物表面,用墨拓印出纹理与图案的传统技艺。它不仅是记录金石、碑刻、器物文化的重要方式,更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从宣纸的选择、水湿的程度,到墨汁的浓淡、拓包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文化的敬畏。一张薄薄的宣纸,在拓印者的手中,便能将器物上的历史痕迹精准复刻,让尘封的文化符号重获新生。

钟亚洲正在指导社区居民进行颖拓
2024年12月,颖拓技艺正式列入非遗名录,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策勒县,援疆教师、颖拓非遗传承人钟亚洲的课堂上,拓印从书本知识变成了可触摸、可实践的文化体验。他将理论与实操有机结合,从拓印的历史渊源讲到技法演变,从秦汉碑刻拓片赏析到本土器物拓印实践,让学员们在一拓一印间,深切感受拓印背后的文化底蕴。

社区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我们为了存器留器,为了存史留史,所以演变出了拓印这种传统技艺。”钟亚洲老师道出了拓印的深远意义,“我把这项技艺带入社区,一是想介绍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二是希望让非遗拓印在新疆发扬光大,让人们对这个传统技艺有更深的了解。”

社区居民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
从校园里学生们好奇的眼神,到社区居民专注的神情,拓印课堂正让越来越多的人读懂这门技艺的价值。色日克街道幸福社区干部古丽坚乃提·亚库普在体验后兴奋地表示:“我感觉拓印这个艺术非常有趣,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作品,我很喜欢这个文化。”一张完成的拓片,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在亲手创作中亲近历史、感知传统,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如今,拓印这门古老非遗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扎根边疆。它不再只是指尖上的技艺传承,更成为了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杨鑫兰 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