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场“方言课” 黑龙江援疆教练带阿勒泰小将逐梦冰雪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通讯员 董世菊
“重心再往下压低一点,弯道注意把节奏加起来!冲刺!晚上我们要多练一会儿摆臂——别嫌我絮叨,这些细节练透了决定成败,比赛才能出彩!”10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的冰场上,黑龙江省援疆速滑教练李海霞手持秒表指导训练。她正带领阿勒泰速滑小将,为即将开启的2025—2026赛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速度滑冰年度赛暨青少年锦标赛资格赛全力备战。

李海霞(左一)给运动员做训练指导。李海霞供图
“刚开始听李教练说‘你看这刃要磨得光亮没有横道,刀才算磨得锋利’,我还得琢磨半天,现在一听就知道是让我把冰刀磨得‘锋利点’,别让蹬冰受影响。”阿勒泰地区短道速滑小将吴博文笑着回忆。2024年8月,李海霞首次指导他训练短道速滑时,用“蹬冰别太‘飘’”“重心‘往下压实’”“自个儿多‘琢磨琢磨’”等生动方言,替代生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让他迅速放下紧张情绪。如今,吴博文不仅能娴熟运用“龙江味”的方言与教练沟通战术,还会将“冰刀得磨‘趁手点’”“弯道臀部往左‘挤住’”等技巧口诀传授给队友。
冰场边,9岁队员胡津竹正翻看训练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发力要注意质量”“摆臂前摆用力”等带有东北方言特色的标注。“教练说‘发力要踩实’,比说‘发力要充分’好懂多啦!”她兴奋地说。如今训练时,队员们常互相鼓劲——“这圈滑得‘挺好’”“下圈再‘冲一冲’”,冰场上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
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拥有深厚的冰雪运动底蕴,但在专业滑冰训练领域,经验积累曾是当地发展的短板。自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开展冰雪运动帮扶工作以来,一批批来自黑龙江省的专业冰雪教练,带着先进训练理念和技术来到阿勒泰。他们不仅传授科学的滑行技巧与体能训练方法,还将东北方言中鲜活生动的表达带进冰场、雪场,甚至融入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
这种“援疆滑冰口音”,承载着跨越千山的帮扶真情。教练们用接地气的方言拉近与队员的心理距离,让专业技术更易被接纳吸收;阿勒泰冰雪小将在模仿与使用中,不仅提升了竞技水平,更从语言的交融中感受到温暖。如今,在阿勒泰的冰场上,新疆运动员们操着“援疆味”的“龙江冰场音”,伴随冰刀划过冰面的“唰唰”声,见证着一代代冰雪小将的成长,也书写着两地携手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共筑冰雪梦想的动人篇章。
“在阿勒泰地区,‘援疆口音’早已深入人心,是大家长期相处中自然形成的语言融合,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着两地人的心。”李海霞动情地说,“咱黑龙江人爱冰雪,阿勒泰的孩子也爱!把真本领毫无保留教给他们,看着他们踩着冰刀往前冲,这就是我们援疆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