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在天山脚下实现濒危鱼种繁育突破
在辽宁营口援疆技术人才的精准帮扶下,今年8月26日,新疆特有濒危鱼种——准噶尔雅罗鱼在塔城地区乌苏市成功实现工厂化繁育,为其种群资源恢复与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人在调节养鱼池水温
从露天传统土塘到密闭现代化养殖车间,养殖环境的升级对水质净化、水温调控等核心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辽宁营口援疆技术人才、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卢伟,扎根养殖一线,与乌苏当地养殖户建立“一对一”协作机制,通过实时监测水体指标,精准调节水温和PH值,确保养殖池内水质清澈、环境稳定,为雅罗鱼营造适宜的产卵环境。
工程师在察看亲鱼生长情况
辽宁营口援疆技术人才、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卢伟说:“我们把雅罗鱼的亲鱼转移到了这个孵化车间里,经过大约1个月的亲鱼培育,到9月末左右,雅罗鱼亲鱼的卵就能孵化,我将常驻现场,对养殖户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为雅罗鱼的人工孵化提供技术支撑,希望能够提高雅罗鱼繁殖孵化率和鱼苗的成活率。”
走进养殖车间,数十个整齐排列的圆形养殖池宛如 “巨型生态鱼缸”,乌苏市鸿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文辉正手持投喂设备,细致地为雅罗鱼亲鱼投饵,刚转移至新环境的雅罗鱼逐渐适应后,开始主动摄食。据了解,这套工厂化繁育系统可通过人工精准调控水温、盐度等关键参数,对亲鱼催产、人工授精、鱼苗孵化等全流程进行科学管理,可大幅提升鱼卵受精与仔鱼成活水平。
养鱼池里的鱼苗
乌苏市鸿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文辉说:“工厂化的车间对我们养殖和育苗更方便,更好更便捷地换水,使水质更清澈,病毒更少,使鱼苗长势更好,在工厂化养殖完以后,鱼每年的生产周期将缩短至2–3个月。”
工程师在察看仪表器
作为一家覆盖农、林、牧、渔多元业务的本土企业,乌苏市鸿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自2023年起,主动承担起准噶尔雅罗鱼保护重任,尝试在奎屯河流域甘家湖段开展鱼种试养工作,希望通过人工养殖扩大这一濒危鱼种种群规模。但初期因缺乏专业繁育技术,鱼苗成活率始终偏低,保护工作一度陷入瓶颈。关键时刻,乌苏市农业农村局主动牵线搭桥,协调辽宁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定点帮扶,不仅协助企业成功申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还指导建成专业化鱼苗繁育车间,为此次工厂化繁育突破扫清了技术与硬件方面的障碍。
工人在捞鱼苗
乌苏市鸿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刘文辉说:“我们将和辽宁专家做好水温水质的检测,为10月份做一个繁殖的统计,然后为明年4月份收集繁殖数据,我们争取明年4月份达到50万尾。”
渔场附近农田
据悉,准噶尔雅罗鱼原名新疆雅罗鱼,是新疆特有的鱼类,仅分布于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各水系,为当地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由于上世纪中期以来过度捕捞、水源破坏、栖息地萎缩等因素,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98年,该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定为“易危”等级;2004 年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此次乌苏市在辽宁援疆技术支持下实现工厂化繁育突破,不仅为该鱼种的“种群复壮”提供了可行路径,更为新疆濒危物种保护探索出“技术援疆+本土实践”的新模式。
(乌苏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德刚 王雅文哈勒恒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