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小品丨话说“湘江夜话”
牛汝极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热映,让那段提兵跃马定天山的历史再度滚烫。当时间定格在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绝背影时,很少有人知晓二十多年前湘江上的一夜长谈,早已为这场旷世壮举埋下精神火种。1850年,65岁的林则徐与38岁的左宗棠,在摇曳的船灯旁端坐对谈,从吏治民生到边疆风云,一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的托付,不仅改写了新疆的命运,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烙下了守土卫国的永恒印记。
彼时的林则徐,刚从云贵总督任上卸职,拖着病体绕道长沙,只为见一位素未谋面的布衣。这位被他视为“异日栋梁”的年轻人,便是左宗棠——虽隐居乡野,却早已因经世致用的才名传遍朝野。
船外江水滔滔,舱内灯火如豆。林则徐的话像一道惊雷,拨开了左宗棠对边疆认知的迷雾。此前他虽心怀天下,却未深思这片西陲大地的战略分量。此刻才猛然醒悟:新疆不是孤立的版图碎片,而是与蒙古、陕甘连筋带骨的西北屏障,臂指相连则形势完整,一隙失守则满盘皆危。那晚,船灯亮至天明,两代人的家国情怀,在湘江夜色里完成一场静默的延续。
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悍然入侵,沙俄趁机强占伊犁,朝堂之上“放弃新疆”的论调甚嚣尘上。年逾花甲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在奏折中掷地有声:“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这份坚定,正源于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湘江夜话”。当年林则徐托付的地图与书稿,他视若珍宝,在乡居时反复研读,那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的嘱托,早已化作刻在骨血里的使命。他深知,收复新疆不只是夺回一片土地,更是守住国家的“西北生命线”——若放任外敌盘踞,华夏版图将如断脊之龙,再无完整可言。
出征前,左宗棠让人打造了一口棺材,由士兵抬着随大军前行。这口棺材里,装的不仅是他战死沙场的决绝,更装着对林则徐的承诺。行军途中,他命人按林则徐当年的规划兴修水利、推行屯垦。在哈密开辟的兵屯田,当年便收获粮食数千石,解了军粮之急。他沿着林则徐勘绘的路线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精准避开了敌军主力,短短两年便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如今,站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是伊犁的惠远古城,还是哈密的坎儿井,都还能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林则徐手绘的地图早已泛黄,却在时光里淬炼出真理的光芒:边疆稳定,永远是国家安宁的基石;民族团结,永远是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湘江夜话”的意义,远不止于两代人的思想碰撞。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民族刻在基因里的担当——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到左宗棠“尺寸不可让人”的刚毅;从戍边将士“风沙吹老少年郎”的坚守,到今日各族儿女共护锦绣河山的同心,这种守土卫国的信念是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
这段历史不仅是一场成功的边疆收复战,更蕴含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的复兴,从来离不开对每一寸土地的珍视,离不开代代相传的家国担当。正如湘江的流水奔涌不息,那些关于忠诚、使命与坚守的故事,永远在时光里激荡,提醒着我们,山河无恙方有万家安宁,寸土不让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
(作者为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