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生的徒弟能上手术台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7月10日,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该院常务副院长、援疆医生刘建宁带着当地医生查看患者恢复情况,讲解患者术后注意事项:“脚踝骨折,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避免剧烈运动。”
7月10日,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该院常务副院长、援疆医生刘建宁(左二)带着当地医生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吴光明 摄
2024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发出选派第五批医疗援疆人员的号召,刘建宁将5岁的孩子托付给妻子,毅然踏上援疆之路。来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后,他迅速投身临床工作一线,凭借在骨科创伤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用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并通过手把手“传帮带”,使一批当地年轻医生能够独立完成手术。
“援疆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刘建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详细的“师带徒”计划表:每位援疆专家带1至2名当地医生,从理论授课到手术实操,形成全链条培养体系。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龙辉至今记得第一次主刀时的紧张:“刘院长站在旁边,一边指导一边让我自己操作,术后带领我们复盘每一个细节。”如今,龙辉已能独立完成踝关节手术、粗隆间骨折固定等常规操作。像他这样成长起来的当地医生,已能在指导下完成复杂骨折手术。
在刘建宁的带领下,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创下多个“第一”: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粗隆间骨折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修复手术等。数据显示,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月手术量从过去的几十台跃升至最高时的159台,骨科诊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为提升教学实效,刘建宁创新推出“三维培训法”,每周组织教学查房解析疑难病例,每月开展手术视频复盘会,每季度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他还建立“手术笔记制度”,要求当地年轻医生记录每台手术的心得。“现在年轻医生的术前评估、术中应变能力明显提升。”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苏明霞说。
2月16日,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示教室,该院常务副院长、援疆医生刘建宁(右二)正为当地医生讲解骨科病例诊疗要点。吴光明 摄
刘建宁还着力推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双基地”模式,选派当地医生到河北进修,邀请河北专家来疆开展手术示教、学术讲座。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12位河北专家来院,在院期间完成4台高难度手术示教和2场学术培训。通过系统化培养,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当地医生独立完成手术的比例从30%提升至70%,医院逐步形成援疆专家引领、当地骨干支撑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