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看新疆丨“高山明珠”赛里木湖生态底色鲜亮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周鹏摄影报道)澄澈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往来游客沉醉于自然之美。8月6日,“治水兴水看新疆”主题采访团队走进赛里木湖景区。记者了解到,这份天蓝水美的景致,正是赛里木湖以七项举措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生动成果。
8月6日,航拍赛里木湖湖面与周围的森林相映成趣。
如今,赛里木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湖滨生态空间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位稳中有升,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生态画卷愈发鲜亮。
作为新疆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是一个封闭湖盆,蓄水总量达210亿立方米。数据显示,近10年来,湖泊年均净入湖水量0.16亿立方米,水量呈稳中有升态势,为生态持续改善筑牢了水资源基础。
8月6日,一艘游船在赛里木湖行驶。(无人机摄)
从水生态维度看,赛里木湖的“自然本底”愈发醇厚。湖泊长29.5公里、宽23.4公里,岸线总长约90公里,自然岸线率超95%,几乎保留了原始的湖岸风貌。水下世界同样充满生机:浮游植物达65种、浮游动物19种、底栖动物7种,土著高原鳅自在栖息,构成了完整的水生态链。
赛里木湖水量稳中有升的关键在于七项“硬举措”的落实:科学编制湖泊生态保护、湿地公园建设等多项规划,为治理绘就蓝图;颁布《博州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法治护航生态;实施内源治理,拆除核心区3万平方米违规建筑、禁牧16.45万亩草场,迁出900余户牧民及20万头牲畜;减少人为扰动;环湖设置12座管护站,严管采矿等破坏行为;建设低碳景区,推广电动汽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搭建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有害生物监测实验室等平台,动态掌握生态状况。
从“守护”到“焕新”,赛里木湖以治水兴水的扎实行动,让“高山明珠”的生态底色愈发亮眼,也为新疆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8月6日,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游览。(无人机摄)
8月6日,俯瞰清澈见底的赛里木湖湖水。(无人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