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美鉴》第七集:锦绣承魂 从云纹绣影到文明经纬
编者按:在时光经纬中,古人以针为笔、以丝为墨,在经纬交错间绣刻文明密码。从马王堆汉绣的云气流转到宋代缂丝的书画天成,一针一线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工艺的极致追求。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七集“锦绣承魂”,讲述中国刺绣与缂丝工艺从汉代到宋代的发展,展现其纹样寓意、技法革新及文化内涵。
当先民以阴阳之道推演万象,丝线便成了连接自然与人心的媒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以朱红、绛紫等五色丝线在素绮上锁绣云气与凤鸟纹 —— 这一脱胎于先秦蟠螭纹的图案,将 “云从龙” 的天人感应之意,绣进贵族祭祀的礼服肌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的规制背后,是汉代绣工让抽象纹样流动出大汉之魂的巧思。
除乘云绣外,长寿绣、信期绣的抽象图案里,藏着汉代人对时光与生命的隐喻。那些在绢帛上起伏的针脚,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用最朴拙的往复,成就文明的抵达。
驼铃摇响的丝路之上,唐代纺绣成了文明交融的画卷。宝相花的层叠花瓣中,盛唐气象与异域纹样经纬交织,而刺绣与缂丝更将东方工艺推向巅峰:前者针法多变、灵动如舞,后者 “通经断纬”、逐线成画,一绣一织,皆在世界纺织史上写下浓墨重彩。
宋代缂丝《梅鹊图》堪称巅峰之作:梅枝以赭色丝线缂出枯笔飞白,鹊羽用 “长短戗” 技法呈现毛绒质感,通过纬线密度变化复刻水墨画的浓淡枯润。缂丝“以线为墨,以缣为纸” 的境界,将刺绣摹缂书画推向新高度。
从汉绣的云气纹到宋缂丝的书画意,针线间始终流淌着 “敬自然馈赠,惜寸缕寸金” 的匠人哲思。正如茅台取赤水河红缨子高粱精筛,纳黔地微生物群落守护,在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节律中,让粮食与时光共酿 —— 前者以丝线为命绣刻文明,后者以粮谷为魂萃取甘醇,同是对天地时序的敬畏,同是以千年功力守护的传世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