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 赋能产业升级——盐城市大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文化产业承担着优化经济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文化消费作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在驱动产业创新、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更承载着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盐城市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全力做足“文化+”文章,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情况
1.规上文化企业。全区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5家。其中,文化制造业24家,主要为造纸、玩具生产等;文化服务业24家,主要经营景区游览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文化批零业7家,主要是电子产品、文化用品销售等。规下文化产业企业917家,主要集中广告设计制作、文化传媒、文化用品零售等。2024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4.18亿元,增速为56.65%,占全市的比重为26.5%,增长贡献率为56.6%。
2.文化产业园区。现有3个文化产业园区。新丰里文创产业园(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由大丰城建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大丰城区核心地段,总用地面积约80亩,改造总投资约4.5亿元,打造集特色商业、创意办公、创业公寓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已入驻商户46家。大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占地420亩,已建成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以“一湖一心三馆”为载体,依托团结湖风光带的自然景观,通过文化会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卯酉书局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串联,集聚文化产业,汇聚文化力量。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由江苏东方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打造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艺术教育、青少年培训及智能开发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文化旅游综合体。
3.特色文化产业街区。现有特色文化街区2个。新丰920街坊全长1920米,2022年5月投入运营。秉持“老街道、新生活、原生态、烟火气”的理念,涵盖传统美食、工坊文创、文化展馆、书店、户外露营等相关业态,入驻商户33家,是集文化体验、游览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互动演艺于一体的“文旅居”融合性文化街区。恒北文创街于2020年4月正式对外运营,主题迥异的各式文创店经营面积逾2000平方米,围绕大丰瓷刻、麦秆剪贴等30余项非遗项目,打造具有IP力量的网红美食、非遗手作、艺术传承等新业态。
二、主要做法
1.抓特色,文化品牌持续彰显。一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高标准建设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地、铁军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地标,开展“寻访大丰红色印记”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大丰革命文物展等特色活动,编排《旗正飞扬》《芳华·初心》等文艺作品500余件,组织全域红色党史宣讲1200余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二是打造花海文化品牌。作美荷兰花海郁金香、百合,恒北梨花,东方桃花洲桃花,梅花湾梅花的“花样年华”,举办花博会、荷兰风情彩妆大巡游、摄影大赛等活动,发展以花为载体的文旅、婚庆产业,成为拉动区域文旅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三是打造世遗文化品牌。借助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契机,依托麋鹿、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黄海海堤风景道串联中华麋鹿园、野鹿荡、日出海湾等特色节点,打造湿地旅游观光带。四是打造知青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知青旅游”,依托知青文化培育沉浸式劳动研学课程,取景拍摄《两个女人的战争》《硝烟散尽》等电视剧,实现“文化+旅游、影视、教育”的融合发展。五是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围绕新丰920街坊、白驹水浒街、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团后北团遗址、小海杨树村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叠加融合生产、生活、体验、旅游等功能,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景观名镇。
2.抓创新,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一是业态融合加速推进。着力构建“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非遗”等“文化+”生态体系,培育低空飞行、城市漫步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推进荷兰花海影视短剧拍摄中心和知青馆影视基地建设,以融合业态助燃文化市场。二是表现形态持续创新。大力推进文化与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开发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等文娱新体验。依托《只有爱·戏剧幻城》提升演艺产业能级,积极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示等业态,建设“演绎云”数字化生产。三是消费模式不断革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搭建文化消费线上平台,开通“大丰文旅主题馆”,推出云购物、云展览、云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场景。线下打造文化消费体验街区,汇聚特色美食、创意手作、文化体验工坊等多元业态,让消费者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
3.抓政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加强顶层推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从组织领导、工作考核、政策扶持、项目培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入手,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营造了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健全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政策扶持的若干意见》《盐城市大丰区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盐城市大丰区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资金、土地、设施等政策向文化产业倾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规模。积极争取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4年博汇纸业、恒北非遗文化园、麋鹿博物馆改造提升EPC项目、电影《民生村来了个年轻人》等4个项目获批扶持资金55万元。
三、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体量偏小。全区的文化企业有1562家,但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规上文化企业占比3.9%。“小散弱”状况比较明显,多数企业“压线”入库,营收超5亿级的文化企业仅有博汇、泽城2家,没有大规模的文化企业支撑。
2.文化企业结构不优。规上文化企业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效益下滑、推动力不足,亟待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较少,缺乏创新型的文化服务企业、数字文化企业,无法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3.文化产业项目缺乏。目前全区编排实施的文化项目多为续建项目,缺乏新项目支撑;资金来源较单一,社会资本吸引不够;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习惯“贴牌”生产。
4.文化人才队伍断层。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年龄结构偏大,缺乏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再加上多元文化冲击,文化人才成长周期长等因素,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快转型升级,壮大主导产业。一是推进载体平台建设。深入挖掘花海文化、世遗文化、知青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主题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企业,建立文化创新研发中心,聚焦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重点扶持新产业园区的立项、建设、发展,积极培植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培植龙头带动企业。筛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纳入龙头企业培育名单,制定个性化扶持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支持江苏博汇纸业等龙头造纸印刷企业做大做强,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向上下游产业拓展,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造纸基地。建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订单生产、品牌授权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打造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推出“花海文化之旅”“世遗生态探秘之旅”“知青岁月怀旧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推动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如在恒北梨花村开发梨花主题民宿、农事体验活动等,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2.加大招引培植,打造新增长极。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绘制文化产业招商图谱。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定期邀请行业资深人士、政策专家授课,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制定全区重点招商活动安排表,围绕“3+3”文化产业布局(优势产业:数字视听、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潜力产业:数字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主动开展各类“请进来”“走出去”的招商活动。二是创新招商形式手段。加大与上海、浙江、深圳等文化产业协会的沟通对接,利用上海知青联谊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平台,为项目牵线搭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关注大丰、投资大丰。积极运用多种招商手段,如场景招商、云上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等,提升招商实效。三是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动态更新重点文产项目数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按照节点化管理,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强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服务保障机制,确保签约项目按期顺利开工,并实行“意向—签约—注册—开工—竣工—投产”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3.加强政策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文化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本地实际,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健全文化产业项目招引机制、建立文化产业联络及统计报送机制、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资源运营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释放产业活力。瞄准数字文化产业这一新赛道,在数字文化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载体建设、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强化政策倾斜,打造数字文化发展高地。二是强化金融支撑。通过项目包装、宣传、推介,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贷款,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文化产业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好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核心人才,在入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深化校地合作,与高校共建文化产业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数字创意、文旅运营等专业人才,同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64期乡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大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 薛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