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 学习吐鲁番榜样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和准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落地生根呢?不妨向我们身边的道德榜样们学习。
身边的敬业榜样
敬业者往往信念坚定,愿意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献身,无怨无悔。有时,这意味着无人喝彩,坐冷板凳,甚至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们执着的坚守,让职业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使命。
敬业的前提是对一个职业的喜好、挚爱、甚至痴迷。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痴迷,以及他们所体现出的职业操守,让我们在感动之余心生敬意。
只有敬业,才会努力。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而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赞誉,是对敬业者最好的回报。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热爱工作,肯付出,谁都能书写精彩。
郎玉新:电影放映员31年的坚守
“我要坚持放一辈子电影!”
【事迹回放】
31年来,不管是天山脚下的胜金乡牧场,还是托克逊县的库米什镇,都留下了他放映电影的足迹。他就是吐鲁番市流动电影放映队队长郎玉新。
1981年,18岁的郎玉新因为痴迷电影,成了吐鲁番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成员之一。那时候,一部片子需要在各村轮流放映,郎玉新经常一出去就是十几天,晚上住村委会,在办公桌上睡觉是常有的事。
后来,吐鲁番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解散了,公司的十几个人都各奔东西另谋生路了。出于对电影的热爱,郎玉新成立了吐鲁番市流动电影放映队。听起来似乎派头很大,其实就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
31年的放电影生涯,郎玉新的一头黑发已经变得花白,不变的依然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哪儿有叫他去放电影的,他就去哪儿。
“玉新啊,有空来我们这里放场电影吧!”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郎玉新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而这些话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坚持放一辈子电影!”
【点评】:黑发变白发,不变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在31年的坚守中,他走遍了吐鲁番的乡村、牧场,用电影丰富着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对他而言,下乡放电影不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更是他的使命和承诺。
韩光亮:坚守20年的“巡线哥”
“大风天气,别人都不敢出门,而我们必须迎风而上。”
【事迹回放】
46岁的韩光亮与高低压输电线路打了20年交道,说起其中的酸甜苦辣,他感慨万分。
有一次,韩光亮在检查中突然遇到大风天气,风沙吹打得睁不开眼。眼看要支撑不住了,他赶忙靠近铁塔紧紧抱住,然后掏出电话与同事取得联系,才脱离了困境。这样的事情,他不知遇到了多少次。
2008年冬天的一天,当他孤身一人巡视到天山牧场附近的二达线22号杆时,不小心滑进了深深的雪坑里。茫茫雪原,呼救无门。韩光亮挣扎了一个多小时,才艰难地从雪坑里爬了出来……
每次巡线,韩光亮都要背着5公斤多的装备:工具、望远镜、照相机、水壶等。一人走在戈壁滩上,不见人烟。“寂寞是最大的困难。常常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除了检查线路,我就唱歌消磨时间。”
【点评】:一个人走在戈壁滩上,不见人烟;一次次遭遇险境,依然执着。在20年的巡线奔波里,“巡线哥”担起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向人们诠释着敬业的含义——别人不敢出门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迎风而上。
董海虎:30年坚守海拔最低气象站
“我相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事迹回放】
很多人都习惯每天收看天气预报,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了一条短短几十个字的预报,气象观测员每天像钟表一样工作着。
董海虎就是这样一名气象观测员。在全国海拔最低的气象站——吐鲁番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他一干就是30年。
“不能早报、不能迟报,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观测,就得严格来执行。”董海虎告诉记者,每次轮到他值班采集数据时,不论白天黑夜,他都会定好闹钟,每两小时提醒一次,提前或推迟采集的数据都没有价值。
在董海虎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先后有50多位同事从这个偏僻的气象站调走,有的甚至去了国外工作。虽然董海虎也遇到过许多机遇,但他却一直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
如今,51岁的董海虎带出了不少徒弟,他总是尽可能地把机会和荣誉让给年轻人。“我希望他们能安心留在这个全国海拔最低的气象站,能多为吐鲁番的气象事业发展尽一份力!”
【点评】: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着同样的事……在这样枯燥的一份工作中,到底包含着多少的寂寞呢?董海虎30年的坚守诉说着一种信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温且木: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我深爱着这个职业,深爱着每一位学生。”
【事迹回放】
25年来,温且木·肉孜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用自己的青春诠释对“教师”这份事业的赤诚。
“育人育己,学高方为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深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温且木·肉孜对自身职业的追求。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汉语的信心,温且木·肉孜动员学科教师在每个年级定期举办汉语小品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
熟悉温且木·肉孜的人都知道她有一颗童心。她说:“要想当好班主任就必须与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每天一大早,温且木·肉孜就会来到教室,看看学生到齐了没有,是否吃过早饭,有没有谁身体不舒服。在她的包里,常年备有感冒药和胃药。
说到自己的学生,温且木·肉孜总是一脸温和的笑容。她说:“我深爱着这个职业,深爱着每一位学生。”
【点评】:一个包里常年备有感冒药和胃药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的人。温且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折射出一位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
袁卜燕:把关怀带给每一位患者
“护理工作是良心活儿,干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对得起良心。”
【事迹回放】
“一定要注意干燥、通风,不能捂着,那样不利于伤口愈合……”2013年3月18日,地区中心医院外一科护士长袁卜燕仔细地给一位患者掖着被角,并向他叮嘱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类似的场景,对从事护理工作23年的袁卜燕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2012年9月,外一科收治了一位肝、肠、肺破裂并有严重刀伤的患者。袁卜燕和同事进行了24小时不离人的精心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时,眼含热泪感谢她们。袁卜燕说:“我为自己是一名护士而感到骄傲。”
23年里,袁卜燕为患者付出了很多。即使得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袁卜燕也不后悔。
“病人到医院就诊,不但身体承受着伤痛,心理压力也非常大,他们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希望身体早日康复。因此,我要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周到、细致地照顾。”袁卜燕说道。
【点评】:“护理工作是良心活,干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对得起良心。”袁卜燕的话可谓振聋发聩。其实,对敬业者而言,不论是什么工作,在他们眼里,那都是良心活,要干好了、干踏实了。这样的敬业者,这样的良心活,让我们心生敬意。
艾合买提:斑马线上守护孩子平安
“看着每个孩子从路口走过,就会想象以后女儿上学的情景。”
【事迹回放】
“警察叔叔好!”“小朋友好!”……小孩稚嫩而真诚的问候,协警艾合买提·买买提满面笑容的回答,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暖人心田。这样的画面,在吐鲁番市柏孜克里克路与育才巷交汇的路口,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1985年出生的艾合买提·买买提,身高1米85,因为比较胖,所以大家都喊他胖警察。作为协警,艾合买提·买买提工作很辛苦,作息不规律,工资也很低,但他却一直坚持着。
有了女儿后,艾合买提·买买提对工作有了新看法。他说:“以前执勤觉得这是本职工作。如今,当了爸爸,让我更多了一份担当。”
“学校路口有这个胖警察,多好!”很多路人在看到执勤中的艾合买提·买买提时,都会发出这种感叹。市民李女士每天都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她说:“每次走到马路口,只要看到这个小伙子在,我的心里就踏实。”
【点评】:“只要看到那个小伙子在,我的心里就踏实。”虽然是一名协警,但艾合买提·买买提却用自己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市民的信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干好自己的工作,要有所担当。
杨峻发:每天都在采访路上
“作为一名记者,辛苦中包含着收获与快乐。”
【事迹回放】
一支笔、一个采访本……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就是吐鲁番日报社56岁的老记者杨峻发,他也是吐鲁番地区首位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记者。
21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新闻采访的最前沿,坚守在理想信念的开拓地上,坚守在为吐鲁番各族百姓鼓与呼的瞭望台上。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杨峻发,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为了尽快熟悉采编业务,杨峻发自己买了新闻专业的书籍,白天在单位边工作边学习,晚上回家边学习边工作。经过努力,他成为了报社的业务骨干。
白天要深入一线采访,晚上别人睡觉他写稿子。平时就连吃饭、走路,他都在想标题怎么拟定,稿件从哪个角度入手。
21年来,杨峻发深入一线,采写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70多篇稿件在地区、自治区、国家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点评】: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成为了吐鲁番地区首位摘得中国新闻奖的记者。杨峻发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他让我们明白:只要热爱工作、肯努力,再低的起点也有腾飞的机会。
阿穆:带游客感受大美新疆
“只要游客一路开心快乐,那我这导游就没白当!”
【事迹回放】
阿穆名叫穆期塔霸·托乎提,29岁的他已经有十年的导游经历。在这十年里,他最大的追求就是:让游客高兴而来,快乐而归。
在阿穆眼中,内地游客喜欢新疆壮美的大自然风光,喜欢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更喜欢听新疆的民风民俗。因此,每次接团队之前,他都会精心做准备。
当了十年的导游,阿穆也学会了多种地方方言,像北京话、上海话、四川话、陕西话、广东话、湖南话、河南话等。他常常利用方言与各地的游客打招呼,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阿穆说,每次给游客讲解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和民俗风情时,游客的眼中都会充满好奇和期待,这让他感觉当一名导游很自豪。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让游客了解到一个美丽幸福的新疆,感受只有新疆才具有的民风民俗。”阿穆告诉记者,看到游客对自己工作的认可,让他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点评】:阿穆只是一名普通的导游,却凭着自己的努力付出入围全国优秀导游候选人。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平凡的岗位,只有平庸的人。只要热爱工作、愿意付出,每一个岗位都是展示才华的舞台。
吾曼尔:将“家”打扫得更整洁
“我既然拿了这个奖,就要对得起这个奖,把我们的城市打扫得更干净。”
【事迹回放】
清扫完街面的吾曼尔·依布拉音左手拿着垃圾兜子,右手拿着火钳,开始寻找绿化带中的垃圾。一天下来,不知道要弯多少次腰。而这个简单的动作,他已经做了17年。
吾曼尔·依布拉音是吐鲁番市环卫局环卫二所的环卫工人。2013年年初,他成了吐鲁番第一位获得“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称号的环卫工人。
问及让他坚持下来的原因时,吾曼尔·依布拉音解释说:“除了要维持生活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很多温暖。比如我原来负责绿洲路街道时,街边的店主都会热心地请我进店里歇息。大冬天,有人给我递热水,搬小凳子,心里真是觉得很温暖。”
2月27日,吾曼尔·依布拉音去北京领取了“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的荣誉。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街道太干净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清扫得很干净,可是和北京的街道相比,发现要求还是低了。”
【点评】: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一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他们的完美结合,既见证了吾曼尔·伊布拉音的敬业付出,也见证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每个行业的人都是平等的,付出就会有回报。而吾曼尔朴实无华的获奖感言,更是让人心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