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 地上丰碑——致敬吐鲁番坎儿井申遗背后的守护者们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木塔力甫 买迪努尔
一声“入选”,千年智慧照进世界舞台。
8月28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证书。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2024年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这座流淌千年的地下“长城”,以“勤劳智慧、不畏艰险、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8月28日,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记者探访守护者们用生命与热爱谱写的传承故事。
困难
八月底的坎儿井乐园景区依旧游人如织,位于景区入口处的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坎儿井研究所)内,陈列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默默诉说着坎儿井这项千年工程的国际认可。
“在申遗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记者问道。
“困难?我觉得谈不上,都是我们水利人应该做的。”该所工程师赵鹏博笑着回答。
8月28日,工程师们查看调查报告。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赵鹏博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调查报告,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自2023年4月12日启动的坎儿井调查历程。此次调查历时122天,由该所派出的团队跨越天山南北,穿梭于40℃的高温和零下10℃的严寒之中,只为找寻吐鲁番每一条坎儿井的踪迹。
“最北到了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最南抵达鄯善县迪坎镇,西至托克逊县克尔碱镇,东达鄯善县四十里大墩。吐鲁番坎儿井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竖井数量更是达14万眼以上。”赵鹏博如数家珍地说道。
这份调查报告不仅详尽记录了每条坎儿井的基本情况,还附有掏捞匠人们的珍贵影像。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是赵鹏博和同事们躬身一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取得的成果。
赵鹏博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惊险的片段:“在鄯善县七克台镇,一条毒蛇慢悠悠地从我脚面爬过,冰凉的触感让我头皮发麻。不仅如此,我们还遇到过野狗等动物追逐。”
这122天的野外调查,成了团队成员们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最终,这份详实的调查成果为坎儿井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鹏博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坎儿井活地图”。他自信地说:“直到今天,我还能在脑海中清晰还原每一条坎儿井的位置、走向,甚至流量大小。”
在无数不为人知的日夜里,正是这样一群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千年坎儿井的智慧之光,得以闪耀于世界舞台。
变化
“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一切,人民的生活和葡萄的生长,全都依靠坎儿井。”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分布图前,吐鲁番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艾尼娃尔·艾则孜将一段属于坎儿井的厚重岁月,向记者娓娓道来。
“过去,坎儿井的掏捞设施简陋,安全隐患多:棉绳易断、井壁易塌、‘灯葫芦’测氧不准、木质设备易蛀。”艾尼娃尔说。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记者问。
艾尼娃尔语气坚定地说:“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水。”
8月28日,游客走进坎儿井匠人之家。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吐鲁番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孜拉吾东·加拉力丁介绍,吐鲁番盆地地形有自然坡度,利于坎儿井引水,这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自然条件。此外,当地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上游灌溉渗入地下的水,下游仍可通过坎儿井和机电井二次利用。
近年来,吐鲁番市高度重视坎儿井的保护工作,更新了掏捞设备。重点推进葡萄高效节水灌溉,以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目前,已经实现地下水位的稳定甚至回升,为坎儿井提供更可靠的水源保障。
与此同时,吐鲁番市还积极推进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自2023年启动的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二期)至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建输水管道66.43公里,改造防渗渠399.54公里,加固坎儿井93条。
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坎儿井数量稳定在169条,当前目标是在2030年恢复至214条。未来还将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恢复更多具备条件的坎儿井,借助科学掏捞和加固,让部分已干涸的坎儿井重新涌水。
从“灯葫芦”到现代检测仪、从棉绳到钢丝绳、从高效节水灌溉到艾丁湖生态治理……这一切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代代人对生命之水的敬畏与守护。
传承
“我一直盼着坎儿井能成功申遗,这一天,终于让我盼到了。”谈起坎儿井申遗成功的那一刻,坎儿井乐园景区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难掩激动之情。
在坎儿井乐园景区里,悬挂着许多老照片,记录着当年掏挖坎儿井的艰辛场景。每次走到这些照片前,吐尔逊娜依都会停下脚步,自豪地向游客讲述父辈们掏挖坎儿井的故事。
“以前没有机械,全靠人力一铲一铲地挖,一筐一筐地运。一条坎儿井要挖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吐尔逊娜依认真地向游客介绍道。
“坎儿井成功申遗,让我感到无比荣幸、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讲解员,我要讲好坎儿井的故事,让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它、读懂它。”吐尔逊娜依坚定地说。
“听了讲解才知道,先辈们用双手挖出这么伟大的工程,太不容易了。我们必须守护好这个‘活态文化遗产’!”甘肃游客王力激动地说。
坎儿井的保护,离不开一代代人接力。让吐尔逊娜依欣慰的是,女儿努尔孜亚·吾甫尔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了坎儿井文化的小宣传员。努尔孜亚说:“坎儿井的故事让我感到很自豪,以后我也会把这段故事带到更远的地方。”
吐尔逊娜依的父亲和公公是“挖井人”,她自己成了“讲井人”,而她的女儿正成长为新一代的“传井人”。吐尔逊娜依一家三代的坎儿井情缘,正是坎儿井这座地下“长城”鲜活生命力与人文传承的生动写照。
期许
“坎儿井的流水清哎,葡萄园的歌儿多……”坎儿井乐园景区内,《甜甜的歌儿迎宾客》悠然回荡。游客们在葡萄架下录制短视频,歌声与笑语交融。
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市议员何胡景在参观坎儿井后深感震撼。他表示:“中国人民的智慧令人敬佩,坎儿井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坎儿井成功申遗,有助于将这一珍贵的水利工程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去。”
目前,吐鲁番坎儿井共有1108条,其中有水坎儿井169条,年径流量达1.14亿立方米,控灌面积6.49万亩。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坎儿井因地质条件容易坍塌和如何增加、恢复坎儿井流量的难题,吐鲁番市正计划通过研发新材料,改进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卵形涵。同时,深入研究地表水、地下水与坎儿井水源的补排关系,以科学方式增大坎儿井流量。此外,还将加强科技赋能,研发坎儿井掏捞新设备,降低传统人工下井工作的强度与风险,保障坎儿井匠人的作业安全。
除了硬件加持外,吐鲁番市还计划出台一些条例、办法等,未来将为坎儿井保护提供更加清晰有力的法律支撑,让“依法护井”从理念走向行动。
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吐鲁番市坎儿井研究所)工程师米合热依·买买提建议,将吐鲁番坎儿井的历史与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通过课本触摸这份千年智慧。
“申遗成功只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坎儿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工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孜拉吾东说。
记者手记:流淌的文明,永远的传承
2024年9月3日上午,我仍清晰记得坎儿井申遗成功的那一天。
申遗之路,从来都不容易。我想,这背后一定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于是在成功申遗一周年之际,我写下这篇文章,向那些为坎儿井默默付出的人们致敬。
但,成功申遗并不是终点。
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仍在加大,研究与阐释的工作也从未停步……这一代人,依然稳稳扛起了属于他们的责任。
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人渐渐成长,但我们守护坎儿井的决心与行动,却始终如一,从未停歇。
几百年的手艺不能断,几代人的心血不能丢。
这座“地上的丰碑”,并非巨石铸就,而是由无数守护者的汗水、智慧与热爱凝聚而成,它矗立在火洲之上,更矗立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