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93) | 周军:25载匠心守“面”香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丹妮 朱福平

清晨的微光中,托克逊县菜市场渐渐苏醒。一个熟悉的身影早已穿梭于各摊位之间,驻足于羊肉摊前,精准地挑选肥瘦相间的羔羊肉——他就是周军,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拌面制作技艺”传承人,托克逊县穆沙子餐厅的负责人。这样的清晨采购,他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二十五年。
从2000年从事餐饮行业至今,周军将“拌面好吃,根在食材”的信条融入血脉,每日亲自选购当季新麦面粉与时令蔬菜,确保每一碗拌面都承载着地道的“托克逊味道”。
“拌面好吃,根在食材。”这句话周军常挂嘴边,也是他半生坚守的信条。在他看来,一碗面的灵魂,始于对原料的极致讲究。羊肉须肥瘦适中,“太瘦则柴,太肥则腻”;面粉必选当年新麦,方能成就面条的筋道;配菜则非时令不用,只为保留那一口鲜甜本味。

正在拉面的周军。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丹妮 摄
拥有上乘的食材,仅是成就一碗地道托克逊拌面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背后精湛繁复的工艺。在穆沙子餐厅那间烟火气十足的操作间里,周军向记者展示了拌面制作的独到“功夫”。
和面是起点。他遵循“三光”标准——盆光、面光、手光,将面粉与本地特有的水源按比例混合,手腕发力快速揉搓,面团在他手中渐渐变得光滑筋道。醒面时,他会用湿布将面团裹紧,“醒面时间不能短,否则面拉不开;也不能长,会失去弹性。”拉面时,他双手握住面团两端,轻轻一甩、一拉,再顺势一折,粗实的面团瞬间化作细如发丝却不断裂的面条。“揉、醒、拉这三道工序,少一步都不行,每一步都得凭经验拿捏。”炒制时,他颠勺的动作干脆利落,羊肉下锅的“滋滋”声与调料碰撞的清脆声,交织成独特的“拌面交响曲”。起锅时,红油裹着鲜嫩的羊肉和爽口的蔬菜,香气瞬间弥漫整个餐厅,引得食客频频探头。
这碗令人称道的拌面背后,是周军二十五载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常年拉面、炒菜、颠勺,让他的腰部落下病根,阴雨天常疼痛难忍,久站后需扶腰缓劲。然而他从未松懈:“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把关,味道才能始终如一。只要食客吃得满足,道一声‘攒劲’,一切都值。”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朴实而满足的笑容。
如今,身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周军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从前只想做好一碗面,让客人吃得开心;现在明白了,这碗面承载的是新疆的文化。”为了让托克逊拌面走得更远,他开始着手培养新人:“只要有人愿学,我就愿教。这门手艺必须传下去,让更多人尝到托克逊拌面的好。”
正午时分,穆沙子餐厅内人声鼎沸。食客们尽情享用着筋道爽滑的拌面,赞不绝口。周军静立操作间门口,注视着这热闹景象,目光坚定而温暖。二十五年光阴,他将匠心倾注于一筷一面;未来岁月,他将继续守护这份传统,让托克逊拌面的香气飘得更远,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