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接续发力 让吐鲁番学薪火相传——访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牛汝极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阿地兰
“吐鲁番绝非普通地域,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博物馆’,是承载中华文脉的宝库。保护好、挖掘好、展示好吐鲁番,是我们几代人应共同努力的方向。”10月18日,在参加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牛汝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图为牛汝极在作主旨报告。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当天,牛汝极以《唐元间高昌景教的“佛耶共生”模式——多语种文献与物质遗存的互证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地区佛教与景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创新观点,认为高昌回鹘景教呈现“佛耶共生”特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认可。
谈及吐鲁番深厚的文化底蕴,牛汝极重点聚焦高昌回鹘文化,将其特质概括为“东融西鉴”。在他看来,吐鲁番作为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成为串起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和窗口。这里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孕育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吐鲁番学,已由“冷门绝学”发展为“国际显学”。
“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易经》和回鹘文—汉文道学符咒等文献,是高昌回鹘对中国道学传习的典型代表,表明其主动融会贯通中华儒释道文化,并将其纳入自身文化体系。”牛汝极在采访中分享了多年研究心得。他进一步指出,高昌回鹘初期信仰摩尼教,后逐渐转信佛教,部分民众也接受景教,体现出“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的鲜明特征。

图为牛汝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牛汝极还特别提到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南北朝后期至隋唐的夫妻合葬墓顶部多挂有绢质或麻质《伏羲女娲图》,保存较完整的达73幅。“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象征。这些图像从早期中原人面容,到后期融合胡人面容,直观展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说明新疆各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作为长期深耕吐鲁番学的学者,牛汝极始终关注其传承与发展。他认为,吐鲁番学的未来关键在于“吸引年轻人”。令他欣慰的是,此次研讨会中有不少中青年学者参与,吐鲁番也已成功举办两届研究生论坛。“年轻人是学术的未来。硕士、博士来吐鲁番研学,无论是考古、观摩洞窟壁画,还是考察古墓,既能深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也能为吐鲁番学注入更多活力。”
牛汝极表示,吐鲁番学是对吐鲁番丰富文化遗产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科,吸引着世界各国古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其中。对于吐鲁番学的长远发展,他充满期待:“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界,都对吐鲁番学充满向往,研究成果丰硕。传承好、研究好这份事业,不仅是上一代人的责任,更需要中青年一代接续努力,让其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