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 6场主旨报告116场专题发言展现学科新活力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刘字昂 刘宇杰)10月19日,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学术盛会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6场高水准主旨报告与116场专题发言,集中展示了吐鲁番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彰显了这门国际显学的蓬勃生机与深厚底蕴。
闭幕式现场。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表示,吐鲁番学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从起步到发展,吐鲁番学现已成为新疆地区的一门国际显学,一个学术高地,更是新疆传统文化研究的第一块“金字招牌”。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吐鲁番将继续为学术界提供新的资源。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吐鲁番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六场主旨报告构建了宏观的学术视野,而在“考古文博”“语言、宗教艺术”“历史文献”和“文物保护”四个专题分会场中进行的百余场专题发言,则从多维度、多领域呈现了研究深度与广度。
考古文博组重点探讨了吐鲁番从北朝至高昌回鹘时期的历史地位等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吐鲁番文物考古的新发现,为景教和佛教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引发了学界持续关注和思考。历史文献组收获丰硕,共提交4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覆盖吐鲁番文献与典籍的最新解读、语言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方面,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与方向。语言、宗教与艺术组的讨论则充满思辨与创新,学者们不仅对敦煌佛教、佛教与政治关系等传统议题进行了再思考,更引入了如丧葬图像的物质性与观念性研究、书法艺术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等新颖视角与方法,为相关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保护组的报告则紧密结合实践,内容涵盖金属、纺织品、纸质、皮革、壁画等多种文物材质的保护技术研究,其中针对有机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占比显著提升,为应对这一国际性难题贡献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吐鲁番学研究院院长艾里肯·巴拉提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吐鲁番学研究院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全面回顾与总结,更是推动吐鲁番学研究迈向新征程的重要契机。下一步,吐鲁番学研究院将认真吸收会议成果,进一步推动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让吐鲁番学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