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引擎 赋能发展——火焰山景区二十一载砥砺耕耘迎硕果
恰逢自治区成立70周年,吐鲁番盆地北缘的国家4A级景区——火焰山景区历经二十一载砥砺耕耘,迎来硕果累累。自2004年正式对外运营以来,这个因《西游记》“三借芭蕉扇”故事闻名的“热极地标”,不仅以赤焰丹霞的奇景与西游文化的魅力惊艳了时光,更以“近者悦远者来”的发展成果,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强大文旅引擎。景区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上千人,在新疆大地书写出“以文铸魂、以景兴业、以业惠民”的生动篇章。
奇景为基 从地质奇观到文旅名片
火焰山地处吐鲁番盆地北缘,位于古丝绸之路北道,其山体主要由赤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历经亿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形成了如今起伏跌宕、沟壑纵横的独特地貌,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燃烧的巨龙横卧在戈壁之上,极具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火焰山的红,是时光淬炼的底色。这座由上亿年前中生代砂岩构成的山脉,因铁元素氧化呈现出烈焰般的赤红色,夏季地表89摄氏度的“热极”属性,让它成为中国最具辨识度的自然奇观之一。
21年来,景区以这份天赐的独特性为根基,从最初的地质景观展示,逐步成长为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互动娱乐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原则,严格遵循地质遗迹保护法规及技术规范,对核心景观区域进行科学管控,确保地质奇观能够长久传承。
如今,12米高的“金箍棒”温度计矗立于广场,既是测量高温的“神器”,又是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标。温度计采用耐高温特种材料打造,能够精准测量地表温度,其设计灵感源自《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将神话元素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2100平方米的恢弘地宫藏着万千故事——西游文化长廊的壁画采用传统彩绘工艺,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生动展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典场景;地理文化厅的微缩沙盘清晰呈现了火焰山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周边水系分布,让游客直观了解火焰山的形成历程;高昌历史人物厅的雕塑诉说着丝路过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些景观名闻天下,离不开2000余万元品牌宣传的持续投入:从早期的电视广告、线下旅游推介会,到如今的短视频营销、综艺节目取景,再到与江苏卫视《非来不可》、湖南广播电视台《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栏目的深度合作,火焰山的名字早已跨越地域,进入无数人“新疆必打卡”清单。
以文铸魂 从神话传说到产业动能
“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让火焰山跳出单纯地理符号的局限,成为自带流量的文化IP。《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其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火焰山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自然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梦幻之地。
景区深植“文化赋能”理念,深耕西游文化与丝路历史的融合共生,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呈现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连续4年打造“赤脚大仙高温挑战活动”“火焰山西游动物运动会”等特色IP活动,让游客在欢声笑语中触摸鲜活的文化;从复刻传说中的芭蕉扇雪糕,到趣味盎然的金箍棒文具,系列西游主题文创产品圈粉无数;就连景区工作人员,都能将这里的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细节串联起的,正是“文化变现”的清晰路径。
景区深知“让文化可带走”的重要性,21年来持续打磨文创产品,初代简单的钥匙扣、明信片,如今升级为兼具实用性与故事性的高阶“文化符号”:现象级爆款芭蕉扇文创雪糕每年夏季销量突破10万支,青绿色“扇面”上有“火焰山”字样,咬一口是清甜的哈密瓜味,成为游客拍照发圈的“标配”;“金箍棒”系列文具,细腻的金属质感加刻度设计,让实用工具充满景区记忆;西游人物茶宠套装选取唐僧师徒的经典形象,融入茶文化,成为不少游客馈赠亲友的首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更让火焰山的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走向全国。
合作共赢 从景区发展到区域共兴
21年来,火焰山景区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链接内外优质资源,以深度跨界合作持续推动“热极”IP焕发多元活力,发展模式也从单一的景区运营,迈向多元生态协同的合作共赢新阶段。
从运动领域的安踏,到汽车行业的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再到家电领域的海尔、TCL、格力、苏泊尔以及日常消费领域的小米等,景区与各赛道领军品牌相继携手。这些合作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核心价值的深度融合:景区借合作方的品牌影响力与创新力,让“热极”文化从自然风光延伸至生活场景;合作品牌则依托火焰山的强辨识度IP,为产品注入地域文化内涵与话题性。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推动火焰山从单一景区符号成长为涵盖文旅、消费、生活的生态型IP,在跨界中为各方创造可持续增长空间。
火焰山的热度,早已超越了地表的高温,化作带动一方发展的强劲动能。21年来,景区的辐射效应持续增强,编织出一张区域共兴的网络:周边的葡萄沟、坎儿井等景点借势火焰山的核心“引流”效应,游客量节节攀升,原本点状分散的景观资源串联成线;当地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已然成型,让游客从“一日游”延伸为“深度体验”;景区主动架起助农桥梁,每年定制专属葡萄蒸馏酒,帮助当地农民拓宽葡萄销路,让农户共享丰收的甜蜜。
更为重要的是,景区与地方发展早已形成“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的核心始终是“人”。21年间,景区累计为当地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覆盖售票员、讲解员、运维人员。许多吐鲁番农民变身景区员工,在家门口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正如在景区工作了20年的卡地尔·热西提所说:“火焰山不仅火了风景,更火了我们的日子。”
从单个景区的繁荣,到周边业态的联动,再到民生福祉的提升,火焰山用21年实践,走出了一条“景区带动区域、发展惠及民生”的共赢之路。
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火焰山景区的故事仍在续写。未来,它将继续以赤焰般的热情,持续深挖文化内涵、升级服务体验,让这抹璀璨丝路红,照亮游客的旅途,温暖一方百姓的生活,成为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翁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