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连木沁镇巴扎村:团结渠水润沃野 奋斗笔墨绘新篇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丹妮
9月27日,走进鄯善县连木沁镇巴扎村,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延伸至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甜香,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农家乐院里,各族群众忙碌的身影与欢声笑语,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幅动人画卷的起笔,可以追溯到六十多年前那条凝聚着民族深情的坎儿井。
20世纪60年代初,缺水的阴影笼罩着巴扎村。为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命脉问题,村里决定新挖坎儿井。消息传出,各族群众扛起坎土曼,汇聚到工地上。烈日灼烤下,他们半蹲在竖井井口,反复推算挖掘的角度与深度,汗水滴入焦渴的土地瞬间蒸发,却无人叫苦退缩。“等通了水,咱们的葡萄准是最甜的”“坎土曼一抡,好日子就有了”的朴素期盼,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与笑声,回荡在田间。
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清澈甘甜的天山融雪水终于顺着坎儿井奔涌而出。各族群众围在井边,任凭水花溅湿衣衫,欢呼雀跃。这条生命之渠,不仅滋养了葡萄园,更在巴扎村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让互助友爱的精神深植于血脉,代代相传。
水脉虽通,却非一劳永逸。产业基础薄弱,曾长久制约着巴扎村前进的步伐。转机始于村党支部一个大胆的决议——盘活闲置的旧村委会,向乡村旅游要发展、要效益。起初,许多村民顾虑重重,害怕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为此,村干部们踏遍每家每户,倾听顾虑,汇集民智,更带队远赴他乡取经,最终明确了依托本村特色,打造集民俗体验、特色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路径。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同心同行。项目推进中,巴扎村再次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人出谋划策,贡献创意;有人亮出看家手艺,参与建设。那座闲置的旧村委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焕然一新,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服务中心。为了打响知名度,村民们纷纷化身“家乡代言人”,在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网络平台热情分享家乡的美景与风情。随着宣传持续发力,游客接踵而至,村里的23家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200多亩葡萄地变身游客喜爱的采摘园,甚至连昔日寻常的葡萄叶,经过晾晒加工,也成了备受青睐的旅游商品。
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互帮互助已成为巴扎村的常态。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郁忠良,手把手地教村民阿力木・买买提如何使用手机接单,拓展销路;回族大姐马春兰,毫无保留地帮助帕提古丽・斯迪克改良打馕的手艺和口味,提升产品竞争力。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旅游服务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谊,心也贴得越来越近。
“今年光卖葡萄叶子就赚了8万多!”村民买买提・依明盘点着收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喜人的成果,得益于村党支部创新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劳务经纪人之家+农户”发展模式。
巴扎村虽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但过去村民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弱,收益微薄。村党支部牵头联合7家合作社,并组建了“劳务经纪人之家”,34名劳务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之间,架起了产销对接的桥梁。技术员王勇常年穿梭于各个葡萄园,耐心地向各族农户传授疏花疏果、科学施肥的技术要点;经纪人马忠林不辞辛劳跑遍全国,为村里的葡萄干打开了稳定的外销渠道。在日复一日的技术交流与产销合作中,各族群众紧密地联结在同一个产业链上,形成了“发展路上一条心”的牢固格局。
2024年,巴扎村的产业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依托辖区内的4家葡萄叶子加工企业和全县最大的葡萄销售企业,巴扎村累计销售葡萄叶子650吨,为农户直接增收640万元;鲜食葡萄销量达到3800吨,较上年实现翻两番的巨大增长。在村里的育苗基地,各族农户共同学习最新嫁接技术;在现代化的分拣车间里,大家分工协作,熟练地将优质葡萄打包发货;在热闹的电商直播间内,双语主播默契配合,用普通话和维吾尔语热情地向全国网友推销家乡特产。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增进民族感情、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就业是民生之本。巴扎村建立的就业服务站,为各族村民提供均等、高效的岗位信息对接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2024年,村里成功帮助282名村民实现外出务工,人均增收达9500元。“村里帮我联系了县城纺织厂的工作,现在每个月能拿到4500元工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刚刚领到工资的古丽米热・艾合买提,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守护坎儿井文化遗产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到探索文旅融合凝聚共同发展合力,再到创新产业模式赋能千家万户共享增收硕果,巴扎村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奋力书写着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