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之滨到火洲盆地:江苏海安支边人3700公里的远征与65年的扎根
金秋时节,走进鄯善县七克台镇库木坎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条田规整如棋盘,道路纵横通四方,绿树掩映下,一幢幢安居房错落有致;街巷里,三两古稀老人围坐闲话家常;田野间,农用三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往来穿梭。
时间回溯到65年前。“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激昂的口号响彻江苏海安乡野。千余名海安青壮年响应号召,从黄海之滨出发,跨越3700多公里抵达鄯善县。在这片“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滩上,他们开启红色支边征程,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今日的库木坎村。
初来时的艰苦远超想象:满目盐碱地,住的是地窝子,照明靠油灯,三餐以青菜萝卜配大麦粥度日。然而,海安人的坚韧从未被环境摧垮。没有耕犁就自制木犁,缺乏播种机就制作开沟器,饮水困难就用辘轳掘井。面对近百座沙丘,他们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用肩膀双手运走近九千立方米流沙,将两千多亩盐碱荒地改良成沃土良田。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库木坎村第一代支边人最真实的写照。今年九十五岁的老党员史善陶,1960年与妻子从海安出发,历经半月颠簸抵达吐鲁番,便一头扎进挖渠引水、开荒造田的劳动热潮中。
“刚来时房子少得很,男的八个人一间房子和一个大炕,女的也是八个人一间房,这样就安家了。”史善陶回忆道,“当时来的时候就是打埂子,没有地,第二年就把我们分成了支边青年队。”如今,他已在新疆扎根六十五载,家族四代同堂共二十二口人,子女通过奋斗走出农门,孙辈成长为公务员,在边疆大地续写着新的故事。
82岁的苏汉老人清晰记得地窖常被风沙掩埋的艰辛,“可我们不怕,硬是把戈壁变成了绿洲”。从青年到耄耋老人,他亲历了库木坎村从荒凉到丰饶的变迁。谈及现在,他欣慰地说:“在党的领导和各族群众帮助下,村里环境好了,道路修了,家家有车、拖拉机,葡萄年收入十几万到三十多万元的人很多。”
岁月流转,青丝染霜,戈壁早已换了模样。今天的库木坎村物质丰裕的同时,第一代支边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在“支二代”“支三代”中传承。红色教育基地里,自制木犁、鼓风箱、煤油灯等老物件静默陈列,成为那段激情岁月的生动注脚。
“支二代”史培林深有感触:“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盐碱荒滩到绿洲粮仓,父辈们用一辈子的坚守,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播撒在西北边疆,把海安人的淳朴、勤劳与勇敢镌刻在天山深处。他们的故事是红色记忆,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血脉亲情之间,更融入了与当地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之中。村民阿不都热合曼·库尔班动情地说:“60年来,我们互相帮助犁地、干农活,过年过节常来往,关系特别好。”这朴实的话语,生动诠释了吐鲁番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动人图景。
库木坎村的六十五年,是一部用青春、汗水、生命写就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民族团结史。一代代海安支边人与当地群众像胡杨般扎根,如红柳般坚韧,在戈壁荒滩上绘就了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画卷,让支边精神在火洲大地永远闪耀时代光芒。
(鄯善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童洁 阿合买提·买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