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87) | 艾尔肯江・吾甫尔:杏林养鹅蹚出生态致富路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王伶月 通讯员 吐尔地・依明
清晨6点,晨光初照,鄯善县园艺场的杏树林才刚刚苏醒。艾尔肯江・吾甫尔提着装满玉米粒的竹筐,踏着露水走向鹅棚。“咕咕——咕咕——”他几声清脆的呼唤,成群的大鹅顿时扑棱着翅膀涌来,围着他手中的食筐欢腾争食,清脆的鹅叫声划破了宁静的清晨,也开启了他日复一日却乐在其中的养鹅生活。
艾尔肯江曾是一名兽医。2012年,他毅然辞去稳定工作,选择回到园艺场创办养鹅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一条不一样的致富之路。如今,他的养殖场已有500余只本地土鹅,只只膘肥体壮,平均体重达到4至5公斤。凭借独特的生态养殖模式,他成了鄯善县远近闻名的“养鹅大王”。
8月27日,记者见到艾尔肯江时,他蹲着身子,仔细检查着鹅的嗉囊。“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们的状态,看精神好不好,只要有一点不对劲,我都能及时发现。”
鹅群在杏园内悠闲地踱步。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吐尔地・依明 摄
走进这片依托杏树林建起的养鹅场,别有一番景象——开阔的林间空地被辟为鹅群的活动场地。鹅群或在树荫下踱步、梳理羽毛,或低头啄食草丛里的小虫,或三五追逐、嬉戏打闹。这正是艾尔肯江所推行的“生态养殖模式”。“鹅喜欢运动,杏树林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运动多了,体质就好,肉质也更紧实。”他一边介绍,一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工整记录着每日鹅群的健康情况、喂食时间、气温变化等关键信息。
“正因为我是兽医出身,我了解它们的‘小需求’。”艾尔肯江说,“鹅怕热,杏树正好遮阳;它们喜欢吃新鲜玉米,我就从附近农户手里收购,绝不添加任何人工饲料。”在他看来,尊重动物的天性,才能养出健康优质的鹅。
艾尔肯江・吾甫尔在查看大鹅的身体状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吐尔地・依明 摄
谈及转型养鹅的初衷,艾尔肯江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以前当兽医,经常遇到农户来咨询家禽疾病,看着他们因缺乏养殖技术导致亏本,我心里不是滋味。” 刚开始,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但他却铁了心,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这件事做好。带着多年的积蓄,他租下这片杏树林,办起了养鹅场。
创业之路从来不易。从选种、建棚,到制订喂养计划、防控疫病,艾尔肯江事必躬亲。为摸清本地土鹅的习性,他曾连续一个月住在养殖场的简易棚中,白天观察鹅群行为,晚上查阅专业资料;鹅苗孵化关键期,他更是24小时守在现场,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温湿度,生怕出一丝差错。
“你看这只是前阵子不咋吃东西,检查出来是肠道发炎,配了药水喂它,现在完全康复了。”指着一只活泼跑动的大鹅,艾尔肯江脸上写满了自豪。“兽医这个老本行就是我的底气。别人怕鹅生病,我能提前预防、及时处理。我坚持不催长、不用药,就这样自然喂养,才能对得起‘吐鲁番本地味’。”
除了活鹅,鹅蛋也是养殖场的重要收入来源。每天上午10点左右,艾尔肯江的妻子热娜古丽・吾甫尔都会准时到棚里捡拾鹅蛋。她手中的竹篮里,鹅蛋个头饱满,蛋壳泛着淡淡的青白色。“每天能捡100个左右,这鹅蛋蛋黄特别大,县城里的超市都抢着要。”热娜古丽笑着说。按照每个鹅蛋5元的价格,每天单是鹅蛋的销售收入就能有500元左右,再加上每只出栏鹅200元的售价,养鹅场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艾尔肯江・吾甫尔查看大鹅生长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吐尔地・依明 摄
更让艾尔肯江引以为傲的是,他已实现从种蛋孵化到幼鹅培育的全程自主繁育。“我自己把控每一个环节,既降低成本,也保证品种纯正。”他带记者走进孵化棚,孵化器中传出细弱的“唧唧”声,“这一批有100只小鹅即将出壳,下个月进育雏棚。等它们长大,总量就能突破600只。”
如今,艾尔肯江的养鹅场不仅是他个人的“致富宝地”,更逐渐成为周边村民学习家庭养殖技术的“实训基地”。几年来,他已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一起养鹅,从提供鹅苗到技术指导,他全程免费援助,希望帮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对于未来,他计划继续引进信鸽、翻翻鸽等新品种,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夕阳西下,鹅群渐渐归笼,杏树林中恢复宁静。艾尔肯江坐在树下,望着满场欢腾的鹅群,语气坚定而从容:“用我所学的知识守护这些鹅的健康,把咱们吐鲁番土地上养出的好味道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这就是我最想坚持下去的事。”
海报设计: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