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伊:吐鲁番出土医学文书是丝路医脉传承的鲜活见证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字昂 艾尼娃
9月2日,“古道药香: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十届学术工作坊在吐鲁番市开幕。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王兴伊在会上作主旨报告,题为《吐鲁番交河故城小佛寺出土耆婆五脏论考述》,获得与会专家广泛好评。
“过去学界多认为这部文书受印度医学或阿育吠陀医学影响较深,但经过深入考证,我们发现其核心内容为吐鲁番本土医者所撰,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征。”王兴伊举例道,文中“十月胎象”关于胎儿发育过程的记述,与明清时期中医胎学理论高度一致,印证了吐鲁番医学对中医后世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王兴伊。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王兴伊出生于新疆伊犁,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自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一直致力于新疆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敦煌吐鲁番文献合集·医药卷》等多部著作。
在谈到选择新疆医学文献作为研究方向的初衷时,王兴伊表示,这既源于个人乡情,也基于新疆文书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价值。“吐鲁番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医学文献既吸收中医精华,又融汇多元文化元素。例如,《耆婆五脏论》虽汲取外来医学理念,核心仍属于中医理论体系。”他指出,这类文献为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对于吐鲁番在医学文献研究领域的优势,王兴伊认为,其核心在于丝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这里不仅是东西方医学交汇的见证地,更是中华医学多元包容的体现。”他特别提到,《隋书·经籍志》记载的256部医学典籍中,三部以“西域”命名的著作极可能是经当时的吐鲁番传播出去,进一步凸显了吐鲁番在中西医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望未来,王兴伊表示将继续深化对新疆医学文献的挖掘:“我们要系统研究这些文书对中医学术体系的具体影响,揭示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作用。希望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丝路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