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胡传兵:从齐鲁烽火到天山绿洲的赤诚人生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彭丹妮 朱福平
8月28日,走进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一户农村小院,104岁的胡传兵老人坐在轮椅上,枯瘦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一顶旧军帽。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藏着一段从齐鲁战场延伸到天山脚下的传奇人生。他是抗战烽火中冲锋陷阵的八路军战士,是支边浪潮里扎根戈壁的开拓者,更是用一生践行忠诚与担当的精神标杆。
胡传兵端详儿子递过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烽火岁月:枪林弹雨中铸就铁血担当
1921年,胡传兵出生在江苏邳州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日寇侵华的铁蹄踏碎了家乡的宁静,亲眼目睹同胞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参军报国的种子早早在他心底扎下了根。
1945年,24岁的胡传兵毅然加入八路军,成为原山东野战军的一名战士。“穿上军装那天,我就没想过活着回来,就一个念头——早日把鬼子赶出去!”时隔80年,回忆起参军初心,老人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入伍后的首战,便是激烈的山东官桥战役。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胡传兵与战友们抱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子弹擦着耳朵飞,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但我们毫不畏惧,继续往前冲!”这场胜利,让胡传兵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也让他在后续的战斗中愈发勇敢。
此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足迹遍及齐鲁大地与江淮平原:在解放山东滕县的战役中,他与战友一道击溃负隅顽抗的国民党部队;安徽泗县战斗中,他死守阵地数日,即便粮弹告急也未曾后退半步;1947年济南战役马家庄战斗打响,胡传兵携带爆破筒潜入敌阵,不仅趁乱活捉一名国民党连长,还炸毁敌方一辆坦克;在鲁南战役的枣庄战斗中,他挖掘近百米地道,剪断敌人6道铁丝网,为突击队开辟出“生命通道”;1948年洛阳战役,他始终冲锋在前,与战友协同撕开敌人防线,为大部队进攻扫清障碍。每一场硬仗,每一次冲锋,都深深刻印着他浴血奋战、无畏前行的身影。
“只要能打胜仗,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再苦再险都值!”这是胡传兵对那段烽火岁月最朴素的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胡传兵主动申请退伍。“现在国家需要建设,我想回家乡种地,给国家多打些粮食。但我向组织保证,只要国家召唤,我随时能归队!”一句承诺,成了他一生的坚守。
“父亲常跟我们讲他打仗的故事,但从不说自己有多厉害,总反复强调‘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战友用命换来的’。”回忆起父亲的教诲,长子胡贵家语气里满是敬佩。
扎根戈壁:支边治沙书写奉献篇章
时间来到1966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传遍全国。此时的胡传兵已过不惑之年,在家乡的生活也渐渐安稳。可当听到支边的号召时,他又动了心:“国家需要人去建设边疆,我是老兵,更该去。”
带着妻子和儿女,胡传兵从江苏老家出发,辗转火车、汽车,跨越数千公里,最终来到原吐鲁番县红旗农场(今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
初到吐鲁番,戈壁滩的严酷环境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一刮风沙,土坯房里全是沙;土地贫瘠,种下去的庄稼常常因为缺水缺肥而减产。“条件再苦,也比打仗时强。” 胡传兵没有退缩,他带着家人和当地村民一起开荒拓土,白天顶着烈日翻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种植技术。
凭着在部队练就的韧劲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胡传兵种出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很快成了村里的 “种植能手”。村民们都愿意跟着他学,他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大家,“大家一起把地种好,日子才能过好。”
当时的奥依曼坎儿孜村周边沙漠化严重,风沙不仅影响庄稼生长,还威胁着村民的住房安全。1970 年,原吐鲁番县林业站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生态土壤研究所联合成立治沙站。得知消息后,胡传兵第一个报了名。
在治沙一线,已近50岁的胡传兵和年轻队员们一起扛树苗、挖树坑、运水浇树。为提高苗木成活率,他跟着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在沙漠边缘种下沙拐枣、红柳、梭梭等耐旱植物,一步步为家园筑起防沙屏障。
如今,当年的治沙区早已变成一片绿洲。村民张卫三指着家门口的树感慨地说:“这些树都是胡老爷子和我父亲他们当年用血汗浇活的。现在风沙小了,庄稼长得越来越好,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啊!”
胡贵家帮父亲擦洗身体。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家风传承:百岁人生彰显初心本色
时光荏苒,如今,胡传兵已是百岁高龄。他与长子胡贵家一家生活在一起,家里的18亩葡萄地、138亩温室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63岁的胡贵家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些年,他不仅把自家的葡萄产业做得有声有色,还主动当起了村里的“技术顾问”。“父亲说过,好技术要传给大家,这样全村才能一起富起来。”
胡传兵的三个女儿也深受父亲影响。“父亲一辈子正直、坚韧,不管打仗、治沙还是务农,都尽心尽力。”小女儿胡芝荣说,父亲是我们一辈子的榜样。
在奥依曼坎儿孜村,胡传兵是全村人的“宝贝”。每当村里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大家都会邀请他来讲革命故事。“胡老爷子讲的故事特别实在,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村党支部书记张加兵说,他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年轻人要爱党爱国、珍惜当下,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从齐鲁烽火中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到天山脚下扎根奉献的支边先锋,再到如今安享晚年的百岁老人,胡传兵用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深刻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他的故事,如同天山脚下的绿洲,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苍翠挺拔,持续激励着一代代火洲儿女,在这片热土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