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81) | 许蒙蒙:让游客多一个想念吐鲁番的理由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朱福平
“你看这个文创产品,葡萄串里藏着千年丝路的甜,钱币上刻着‘吉利’字样。游客把它带回去,就把吐鲁番的故事也捎走了。”8月5日,在吐鲁番博物馆的文创礼物店里,店主许蒙蒙介绍起自己获奖的文创作品“思钱想厚”3D镂空本时,眼角的笑纹里像是盛着阳光。
店铺里的文创产品,让人仿佛看到了浓缩版的吐鲁番:晾房木格纹的笔记本上,葡萄藤缠绕着交河故城的剪影;艾德莱斯绸制作的帆布袋里,装着火焰山的热风与坎儿井的清凉……这些带着吐鲁番印记的物件,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
这位来自安徽的创业者,与吐鲁番的缘分始于2016年。彼时,许蒙蒙和妻子桑萍来吐鲁番旅游,行李箱里塞满了当地的特产,但却找不到一件能真正代表这座城市的纪念品。在葡萄沟,他看到游客对着晾房拍照却空手而归;在交河故城,听导游讲“葡萄当钱花”的典故时,众人满是惋惜。“这么好的文化,得有个像样的‘代言人’。”许蒙蒙的念头,在那一刻扎下了根。
许蒙蒙(右一)在整理货架上的文创产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同年秋天,夫妻俩在吐鲁番博物馆租下一间小店。最初的日子,许蒙蒙每天守在景区出口,揣着笔记本记录游客的需求。“我想要能泡茶的文创杯子”“想给孩子带个有故事的玩具”……三个月后,第一批带着吐鲁番印记的文创产品上架了。印着晾房图案的马克杯、绘有葡萄沟风光的明信片,很快就成了游客手中的“抢手货”。
货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静静陈列着“思钱想厚”3D镂空本——青铜铸造的葡萄串上,每粒“果实”都是一枚微型钱币,串连它们的木架,复刻着当地晾房的独特结构。这件文创产品的诞生,藏着一段深夜的灵感迸发。那天收摊后,许蒙蒙清点东西时,一枚滚落的“高昌吉利”钱币与桌上的葡萄串撞在了一起。“都是圆的!”桑萍的惊呼像道光,点亮了他的思路。许蒙蒙连夜翻遍《吐鲁番风物志》,证实了唐西州葡萄作为等价物的历史;桑萍则对着晾房画了几十张草图,让木架的弧度贴合当地传统工艺。当第一串样品挂进橱窗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赞叹:“这是把历史嚼出了甜味。”
文创礼物店里游客络绎不绝。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许蒙蒙向游客介绍“思钱想厚”3D镂空本。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2024年11月,“思钱想厚”3D镂空本文创产品在“新疆礼物”——2024新疆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展评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被自治区旅游协会评为“创新火花新疆礼物”。此外,许蒙蒙夫妻俩创作的吐鲁番字体冰箱贴作品也被录入“新疆礼物”产品名录。
如今的许蒙蒙,早已从当年问路的外乡人,变成了“吐鲁番通”。游客问起哪家的烤包子皮最酥,他能报出门牌;聊起苏公塔的建筑“密码”,他讲得头头是道。一位欧洲游客想要“能感受吐鲁番温度”的礼物,他立刻联系厂家定制了感温马克杯——水温超过60摄氏度,火焰山的轮廓便会缓缓浮现。
广东游客祝玉珍在店里挑了两套钥匙扣,上面刻着“平安”字样。她笑呵呵地说:“老板讲的故事比说明书还生动!这哪是买纪念品,是把吐鲁番的历史揣进了口袋。”
游客不知道的,是许蒙蒙背后的执着与付出。为了让文创产品做出坎儿井水流的灵动质感,他钻进暗渠走了两公里;在设计交河故城系列书签时,他拿着放大镜研究佛窟壁画的线条……这份执着换来了回报:小店从一家变成三家连锁,文创产品从单一的葡萄造型,扩展到融合历史故事、民俗元素的三十多个系列。
许蒙蒙向游客介绍店里的文创产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摄
站在葡萄沟景区分店前的葡萄架下,许蒙蒙望着远处的火焰山,心中有了新的规划:“要让更多人知道,吐鲁番的甜,不止在葡萄。”如今,他正和景区合作设置文创展示区,并计划着把坎儿井的智慧、十二木卡姆的韵律都融进新产品里。
十年光阴,许蒙蒙从偶然闯入的游客,变成了丝路文化的“摆渡人”。他用一件件文创产品,让吐鲁番的历史故事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游客每带走一个小物件,就多了一个想念吐鲁番的理由。”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