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78) | 克然木·热扎克:以烙画讲好新疆故事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字昂 阿丽亚
“制作烙画不能着急,手要稳、心要静……”7月23日,在鄯善县吐峪沟文旅小镇非遗坊内,53岁的烙画艺人克然木·热扎克正悉心指导徒弟。电烙笔在木板上不停游走,青烟袅袅间,一幅吐鲁番山水烙画逐渐成形。18年来,他执烙笔将家乡风物刻于木头、葫芦与桑皮纸上,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生于鄯善、长于鄯善的克然木,自幼酷爱美术。从吐鲁番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投身教育,曾执教于鄯善县连木沁一中、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借调县文旅局专注美术与烙画创作。
与许多非遗传承人不同,克然木的烙画之路并非源于家传,而是始于一场偶然的邂逅。2007年,他在天津的集市初识烙画,电烙笔这一特殊工具和画作上的山水意境让他着迷。“他们能做,我也能!”一个念头迸发——何不将火焰山的赤红、坎儿井的清流、葡萄晾房的剪影、木卡姆艺人拨动热瓦普的激情,这些深植于血脉的家乡图景,以烙画的形式永恒留存?
游客在克然木的工作室观赏烙画作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返乡后,克然木遍查史料,追溯烙画的千年脉络,揣摩各地大师技法。同时,用省下的工资购置电烙笔、葫芦、木板等工具材料。然而,初学烙画之路布满荆棘:控温失当、力度不均,作品常显焦黑;手腕颤抖导致烙笔“失控”,烫伤成了家常便饭。苦练一个月后,他的首件作品——一个烙画小葫芦终于完成,并以18元售出。“虽不成熟,但给了我信心。”克然木坦言。
此后三年,白昼教书育人,夜晚与烙笔为伴。无数个灯火长明的深夜,他反复调试温度、速度与力度的微妙平衡,失败的作品堆满墙角。当烫伤膏成为常备药,他的烙画技艺达到“三度合一,毫厘不差”的佳境。这份淬炼出的从容,如今化作他向徒弟传授技艺时的笃定。
克然木指导徒弟烙画技艺。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技艺纯熟后,创新成为课题。克然木反复试验不同木料特性,柳木、枣木、杨木、桑木、榆木、核桃木皆入其手;题材也拓展至新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各族人民日常生活。2013年,他在鄯善县文化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百余件心血之作中,既有捧着桑葚的维吾尔族母女、载歌载舞的刀郎艺人,也有《水浒传》英雄形象,题材广博令人惊叹。2015年,其作品在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上获三等奖,这份来自烙画重要发源地的肯定,更坚定了他“以烙画讲好新疆故事”的信念。
克然木的工作室及作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如果说木板与葫芦是基石,那么桑皮纸则为克然木打开了新境界。这种承载千年文明的纸张柔韧而富筋骨。他萌生想法:在桑皮纸上烙绘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让两种古老技艺碰撞新生。
试验异常艰难,桑皮纸厚薄不均极易烫穿。他收集废纸反复练习,历经半年摸索,终于掌握诀窍。2021年,他的桑皮纸烙画在乌鲁木齐美术馆“新疆是个好地方·援疆19省市非遗展”中惊艳亮相,展现了传统工艺创新的无限可能。
问及最珍爱的作品,克然木的目光落在一幅名为《爷爷》的肖像上。这幅作品的人物原型源自朋友2015年在喀什街头抓拍的一位老人,沟壑纵横的面庞上,微蹙的眉峰与遥望远方的眼神凝结着岁月的重量。为烙出老人眼中深藏的沧桑,他耗费整整20天,“仅眉毛便反复烙刻七日”。“无论从哪个角度凝视,他都在回望你。”这幅作品成了他创作困顿时的精神灯塔,无声诉说着土地与生命的对话。
克然木整理烙画作品。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今年5月,伴随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克然木在吐峪沟文旅小镇拥有了非遗工作室。他耗时三周精心打造:生土墙与烙画相映成趣,核桃木烙盘、葫芦烙画陈列其间,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吐鲁番元素。如今,这里已成中外游客驻足之地,人们围观他烙绘木盘,看徒弟在葫芦上精雕细琢。青烟袅袅中诞生的每一幅图案,都在无声诉说着吐鲁番的故事。
徒弟夏提古丽·热合曼跟随克然木学习近3个月,美术专业毕业的她上手很快,已经可以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作品。她表示,希望能继续深入学习,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烙”到木板上。
从单纯的喜爱到肩负传承责任,18年来,克然木以热爱抵御艰难,用创新延续传统,让烙画成为家乡闪亮的“文化名片”。“我会继续创作更多展现吐鲁番、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让更多人通过烙画了解这片热土。”克然木坚定地说。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