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75) | 高巍华:火洲热土上的红色“守宝人”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通讯员 夏依玛旦·艾热西丁
“来这儿的游客总问,红色基因怎么生根?你瞧,帕热海提现在能讲出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这就是答案。”7月7日,望着博物馆展墙上的红旗,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馆长高巍华的声音温和却有力。这句朴实的话语,凝结了一位江苏汉子三十余载扎根吐鲁番、守护红色记忆的赤子情怀。
走进位于吐鲁番经开区的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红色记忆”主题雕塑庄严肃穆。革命年代的瓷板画、支边青年用过的柳条筐、战斗英雄的老照片……上千件藏品在静默中诉说着峥嵘岁月。它们背后,是高巍华从建筑工人到“红色收藏家”的不凡人生。
1966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农村的高巍华,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来到吐鲁番,投身建筑行业。在这里,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江苏支边人讲着流利的维吾尔语,维吾尔族同胞却能说一口地道海安方言,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这独特景象震撼了他,更让他了解到无数江苏青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扎根边疆”的号召,告别故土亲人,在荒漠戈壁践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铮铮誓言。
抢救历史文物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及时“救下”那些随时可能湮灭的“宝贝”,他深入乡村集市、收藏市场,操着那口浓郁的江苏话,叩开一扇扇承载记忆的门。每当看到博物馆展柜里饱含时代印记的藏品得以完好保存,背后的故事得以传颂,高巍华都百感交集,觉得一切艰辛都非常值得。
2016年当选吐鲁番市收藏与鉴赏家协会主席后,高巍华深感责任重大。2018年,他租下两百平方米场地,陈列毛主席像章、宣传画等部分藏品。当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接受精神洗礼,一个更宏大的梦想在他心中升腾——建一座真正的红色博物馆,让几十年心血惠及更多群众。
他深知,在吐鲁番支边的江苏人及其后代留下的不仅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更是宝贵的支边精神。作为江苏支边人的后辈,高巍华自觉肩负使命:“让这些老物件说话,讲好支边人的奋斗历程,弘扬支边精神!”
建馆之路不乏质疑之声。面对“傻”的评价,高巍华信念如磐:“钱可以再赚,历史不能重来!”他激动地守护着初心:“这些老物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支边精神需要传承下去!”
2023年10月1日,凝聚高巍华心血的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以“红色珍藏 永恒记忆”主馆为核心,红色电影院、红色书屋、历史地图、奇石苏绣、支边青年等主题展区次第展开。展陈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文献及影像资料、红色文化主题展陈、支边援疆历史人物事迹及物品、革命先烈事迹专题展览等,构成一部立体的红色史诗。
高巍华在擦拭博物馆内的藏品。(本人供图)
甘肃游客王女士深受触动:“一进馆就被这些老物件打动了——支边青年用过的柳条筐、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每一件都像在讲故事。”她感慨道,孩子对着支边故事展板问个不停,“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
高巍华向市民、游客讲解博物馆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本人供图)
高巍华深知文化传承需与民生改善相连。他创新地将博物馆打造成“红色就业平台”,帕热海提·艾尼瓦尔等一批本地年轻人经他系统培训成为专业讲解员。红色文化在此化作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滋养着新一代的心田。
高巍华为博物馆讲解员做培训。(本人供图)
该博物馆副馆长项英杰感叹:“高馆长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但他对藏品无比执着。只要认定有价值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收集。”这份执着,源于心底的敬畏与深情。
从抢救散落民间的珍贵遗存,到打造红色博物馆,高巍华以近半生光阴,践行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爱国情怀。站在博物馆大门前“中国共产党万岁 民族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前,他目光如炬:“只要还有一件文物需要抢救,我就不会停下。”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