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好吐鲁番 | 交河故城:唤醒千年遗址文明印记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丹妮 谢懂飞 刘字昂
吐鲁番盆地深处,交河故城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卧两千余年,斑驳的土墙铭刻着丝绸之路的繁华记忆。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它曾见证商旅驼铃不绝的盛景,也承受着岁月风沙的侵蚀。而今,一场融合科技保护与文旅创新的变革,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让厚重的文明更可感可知。
7月2日,游客感受交河故城的魅力。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守护:让残垣断壁“强筋壮骨”
7月3日,交河故城塔林东侧崖体下,刚完工的加固修缮工程让斑驳的土墙多了几分坚实。阳光洒在历经千年风霜的生土建筑上,仿佛为历史披上一层金色的铠甲。
“交河故城的保护早已形成系统化体系。”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建东指着正在施工的区域介绍。2022年7月以来,景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崖体加固、文物本体保护及数字展示等方向,推进了10个重点项目,申请资金达2.14亿元。从出入口改造到护城河围栏升级,从脆弱区域监测到科学修复方案制定,每一项工程都遵循“最小干预、原貌保护”的原则。
在维修现场,文物保护的“智慧”渗透于细节:针对风化严重的墙面,修复团队采用打针注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方法进行抢救;对于出现裂缝的墙体,则运用铆固技术嵌入骨架,如同给土墙“缝合”裂痕。“这些技术都是反复论证后确定的本土化方案,既尊重文物原貌,又能切实延长其寿命。”参与修缮的文物专家表示。
“我们坚持有针对性、分片区、分层次推进,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王建东介绍,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市级层面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超亿元资金精准投向遗址维修、加固、安防系统升级等领域。
“去年重点改造了出入口、卫生间、护城河围栏及道路,优化游客动线;今年则转向文物本体修缮,强化监测加固。”王建东表示,目标是将交河故城打造为集保护、传承、体验于一体的示范性遗址公园,使其成为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创新:让千年故城“活”起来
暮色降临,夕阳为交河故城镀上朦胧金边,白日的暑气与人潮褪去,留下醉人的静谧。高大斑驳的城墙,虽历经风霜,昔日的辉煌在夜色中更显苍凉厚重,仿佛低语着千年故事。此刻,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
5月15日,游客体验夜游交河故城。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宇杰 摄
独具特色的光影秀将古城墙化作巨幕,历史故事、文化传说在光影中流转,令人目不暇接。演员们或扮作头戴文冠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或化作怀抱琵琶的歌女,轻拢慢捻,一段段动人故事在古老街巷中铺展。
夜游交河光影秀点位之一。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第一次夜游交河故城,就被这里的氛围深深吸引。”来自武汉的游客陈胜难掩兴奋,“上千年的历史仿佛触手可及,我像是走进了一个梦幻世界,尽情享受着历史文化的熏陶。”
这场“交河之夜”活动,是交河故城在保护前提下挖掘文化遗产价值的生动实践。通过诗意光影和音乐等艺术手段,交河故城的历史韵味与民俗风情完美融合,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和木卡姆等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吐鲁番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
“夜游交河故城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项目。”王建东表示,该项目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实景演艺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成为夜间旅游的亮点品牌。
此外,交河故城还通过承办大型活动丰富业态。“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天平乐府·丝路彩响”音乐会,以及连续三年的吐鲁番交河马拉松赛,将体育与文化结合,吸引全国跑者参与。
4月18日,“中华情 高昌行”研学活动在交河故城启动。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阿地力 摄
“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观赛事,还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历史,特别自豪。”当地居民阿依古丽·买明的话,道出了文化惠民的深层意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让遗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赋能:让历史遗产“触手可及”
在交河故城入口处的智慧导览屏幕前,乌鲁木齐游客关青根戴上VR眼镜,洞窟内破损的壁画竟在虚拟世界中“复原”了。“太神奇了!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历史。”他的惊叹,源于景区近年来的数字化建设。
4月5日,游客通过AR观赏石窟内精美的壁画。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4月5日,历经一年保护修缮和数字化建设的吐鲁番雅尔湖石窟首次对外开放。这座位于交河故城亚尔乃孜沟两侧台地悬崖上的石窟,古称“西谷寺”,曾是交河故城的附属寺院,现存22个洞窟,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沿用至宋元时期,窟内精美的壁画和文字题记,是研究丝路北道佛教传播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遗存。2014年,作为交河故城组成部分,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月5日,游客在雅尔湖石窟参观。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我们通过数字化建设,对石窟寺的展示内容做了全新升级。”王建东介绍,此次引入智慧管理平台,采用“数字+文物”的方式解析壁画体量及文化内涵,“游客能通过AR导览等技术,在虚实融合的场景中感受千年石窟的艺术魅力。”
目前,交河故城已构建起完善的智慧旅游体系,AR导览、多媒体展厅、智能检票和语音导览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现着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景区还着力培养专业化文旅人才队伍,“通过系统培训,让他们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准把握讲解要点,为游客带来更有深度的体验。”王建东说。
随着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推进,这座千年故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新篇章。正如一位游客所说:“交河故城让我明白,文明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在当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