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百万元买不走一棵古桑树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讯(文/图 记者 丁晓丽 支禄)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葡萄沟内,居民热合曼·力提甫家的院落里生长着一株 459 年树龄的古桑树。他家三代人与古桑树一起生活,与其结下不解之缘。热合曼说:“好些年前,曾有商人愿出100 万元购买这株古桑树,被我拒绝了。”
在高昌区,道路给古树让道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吐鲁番,像这样被当地居民和政府部门视若珍宝、全力守护的古树名木共有1044株,其中国家二级古树 48 株、三级古树 996 株。6月25日,记者在葡萄沟看到,每一株古树都拥有专属“身份证”与“健康档案”,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在科学保护下生机勃勃、枝叶繁茂。
“为保护好这些古树,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专属养护方案’。”高昌区园林绿化中心技术服务科高级工程师阿孜古丽·胡加买提介绍,他们采用根系修复技术唤醒沉睡的老树,通过养分补给、生物防治及环境改善等手段,让濒临死亡的古树重焕生机。此前,高昌区已对辖内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完成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档及分类、挂牌等工作,通过详细记录树木立地条件、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生长趋势和维护措施等数据,夯实了古树保护基础。
吐鲁番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树木成活困难。这些古树能存活至今,离不开吐鲁番人世代自觉保护。爱树、护树、敬树的传统,早已融入吐鲁番人的血脉,成为世代传承的村规民约。高昌区葡萄沟街道布依鲁克社区干部吾买尔江·艾合买提介绍,当地实行属地居民守护制,看护人不仅要注意防火、防盗,还要做好养护工作,防止古树枯死、病死。此外,还积极推广古树名木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扩大宣传、组织参观等方式,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古树保护不仅留住了乡愁,还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绿色引擎”。在高昌区大河沿镇红柳河社区,145 年的“柳树王”如巨伞般撑起一片绿荫。树旁农家乐挂起“百年老柳欢迎您” 的醒目招牌,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如今,古树成了农家乐的“金字招牌”,每年6至8月旺季就有近8万元的收入。
今年 3 月 15 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对此,市林草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孟建祖感慨地说:“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珍贵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对维护生态平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吐鲁番的古树是活着的历史,保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记者手记】
保护古树,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对文化历史的一种传承。
千百年来,从戈壁荒漠到葡萄绿洲,吐鲁番的古树记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古树保护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让这片土地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发展的活力。
保护古树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古树保护与科普教育、生态旅游、文化交流、绿色消费等融合发展,让古树成为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
如今,随着保护体系日益完善,这些“绿色遗产”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老护林员所说:“古树活得久,我们的故事才能讲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