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63) | 比拉力・艾合买提:坚守乡村小学的足球播种者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朱福平
5月16日,鄯善县连木沁镇汗都坎小学的水泥操场被晒得发烫。41岁的比拉力·艾合买提站在球场中央,目光追随着滚动的足球,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衣领上结出盐花。这位国家D级教练,是这所乡村小学唯一的专业足球教师。
“虽然条件简陋,但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最珍贵的装备。”比拉力轻抚着身旁学生的头顶,脸上绽开温暖的笑容。这个曾经从连木沁镇走出去的少年,带着改变家乡孩子命运的信念,在乡村小学开启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足球垦荒”。
队员们进行足球日常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比拉力·艾合买提带领队员进行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2008年从新疆体育学校毕业后,比拉力选择在乌鲁木齐业余球队继续磨炼球技。2013年,他成为鄯善县城一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带领校队横扫市县各级赛事,将“冠军教练”的名号打得响亮。然而每次回到连木沁镇探亲,汗都坎小学操场上那些追着塑料瓶奔跑的身影,总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那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啊!”2017年9月,比拉力做出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县城优越的工作,回到汗都坎小学任教。
比拉力·艾合买提带领队员进行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比拉力·艾合买提与女足队队员交流谈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回到母校,体育器材室的景象让比拉力心头一紧:除了几个脱皮的篮球,连一个像样的足球都没有。他开始四处“化缘”——向周边学校求援,这个学校给两个旧球,那个学校送三副护腿板。没有专业场地,他就带着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土操场训练;缺少护具器材,他自掏腰包添置;看到学生光着脚踢球,他默默记下每个孩子的鞋码。同年10月,他硬是组建起男女各15人校足球队。
汗都坎小学校足球队队员在球场上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比拉力·艾合买提带领队员进行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真正的考验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女孩子踢球能有什么出息?”“踢球耽误学习怎么办?”面对质疑,比拉力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他总说:“足球能让孩子更坚强、更阳光。”2019年,这支组建仅两年的女足队伍,用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U12组冠军的奖杯,回应了所有质疑。“当终场哨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付出都值得了。”比拉力回忆道。
比拉力·艾合买提在跟学生互动。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随着球队屡创佳绩,2019年,汗都坎小学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年,当水泥操场取代了尘土飞扬的训练场时,比拉力却蹲在崭新的场地上愁眉不展。他摸着坚硬的水泥地面喃喃自语:“水泥地摔着疼,得保护好孩子们。”随后便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置了专业护具。
汗都坎小学获得的部分奖杯、奖牌。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比拉力·艾合买提向女足队员讲解技战术要点。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如今,汗都坎小学足球队已发展到45人,最小的队员才8岁。这些从乡村小学走出的足球小将陆续被辽宁、广东及乌鲁木齐的足球特色学校选中,其中女足队员祖拜代·加帕尔更成为佛山女足的职业球员。
比拉力·艾合买提手捧获奖奖杯。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场边,女足前锋热依汗古丽・阿卜杜巴日撩起裤腿,露出膝盖上结痂的伤疤:“这是去年比赛对抗时留下的,教练说这是战士的勋章。”中后卫穆凯代斯・吾斯曼则用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表达了全队的心声:“害怕摔倒的人,永远学不会真正的足球。”
比拉力·艾合买提在执裁足球比赛。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14岁的儿子艾力凯木・比拉力受比拉力的影响,从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踢球,如今已是校队核心。“爸爸的手机相册里,除了足球还是足球。”艾力凯木笑着说,“我要成为职业球员,为国争光!”
比拉力·艾合买提(正中)带领女足队员进行训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八年坚守,比拉力在乡村小学播撒的足球种子已破土成林。校足球队相继捧回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南疆片区决赛冠军、自治区总决赛亚军等奖杯,他本人也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感动人物”等荣誉。
比拉力·艾合买提和儿子艾力凯木・比拉力合影。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面对乌鲁木齐多所学校的邀请,这位乡村小学足球播种者始终微笑拒绝:“我的根在这里,我要让更多‘小胡杨’在球场上茁壮成长。”
海报制作: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