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 沙漠边缘的文明突围——记“全国文明城市”鄯善县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瑞麟
2025年5月23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鄯善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座被库木塔格沙漠环抱的戈壁绿洲,将千年丝路文明沉淀的开放包容精神,与新时代精细化治理体系、全民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时代答卷。
2025年5月24日,鄯善县航拍图。张坤摄
高位推动与全民共治“双轮驱动”
鄯善县的荣誉墙上,“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牌匾熠熠生辉,这些荣誉见证着这座地处沙漠边缘的小城,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的不懈探索。
自2021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起,鄯善县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构建起高效的指挥体系,12个专项工作组协同发力,56名业务骨干组成综合协调、宣传报道等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鄯善县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将创建任务细化为39项具体目标,明确18家牵头部门职责,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创建工作落地。
鄯善县委书记李光耀在表彰大会后难掩激动之情:“这份荣誉凝聚着鄯善县24万名各族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属于每一个为之努力的人。”
在高位推动的同时,鄯善县充分激发群众力量。287支志愿服务队、3.2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开展了上万场次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鄯善县辟展镇田园社区干部马立梅说:“能为家乡变得更好出份力,我特别自豪。”
从政府唱“独角戏”到全民参与的“大合唱”,鄯善县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创建新格局。
鄯善县城市与沙漠零距离。张坤 摄
精细治理激活“城市细胞”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到处干净整洁,绿化也漂亮,住着特别舒心。”鄯善镇新楼兰社区居民葛俊梅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鄯善县在创城过程中,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核心任务。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鄯善县改造了65个老旧小区,4901户居民迎来新生活;新建城乡道路368.58公里,让出行更便捷;179个雨栅式公交站台、579个新增停车位,有效缓解“出行难”;381个规范化临时摊点,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让占道经营投诉量下降73%。
2025年5月24日,鄯善县中心文化广场航拍图。张坤摄
在生态治理上,鄯善县推广“煤改电”3万余户,2024年全县PM2.5平均浓度较2021年下降7.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2%,43.4%的绿化覆盖率让沙漠县城变身“天然氧吧”。“法治鄯善”建设成果显著,3460场法治文化活动覆盖30.7万人次,消费者投诉响应速度提升至15分钟。
教育医疗领域同样变化显著。鄯善县火车站镇、吐峪沟乡等两所卫生院新院区和鲁克沁镇中心卫生院血透室建成投用,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91个老年助餐点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吃得安心、舒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温暖与幸福。
2025年5月24日,鄯善县城市风貌航拍图。张坤 摄
文明创建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鄯善县深知文明是发展的核心动能。吐峪沟村等8个传统村落入选住建部保护利用典范,16个市级文化润疆示范基地、19个县级文化润疆示范基地相继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年均开展千余场文化活动,将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文旅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沙疗康养”产业吸引数万疗养游客,延伸出沙疗酒店、药膳餐饮等完整产业链。2025年1—4月,全县旅游收入达19.24亿元。乌鲁木齐游客马飞说:“利用假期带孩子来感受一下与城市零距离的沙漠,玩玩沙子、玩玩越野车、还可以骑骆驼,旅游业态很丰富。”
在产业发展上,文明创建与经济建设实现同频共振。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汇聚10家规上企业。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66.7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9.1%,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驱动型”发展道路。
“鄯善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阶段性成果,更是新征程的起点。”鄯善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创城办)负责人刘亚文介绍,未来,鄯善县将继续以文明为引领、以发展为目标,奋力描绘更加绚丽的城市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