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60)| 卡哈尔·吾力马义提:深耕养殖三十载 携手乡亲奔富路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字昂 阿丽亚
“这是去年新建的养殖基地,占地38亩,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牛羊按照品种和大小分类养殖,现有700多头牛和1000多只羊……”5月7日,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的一处养殖基地,膘肥体壮的牛羊正悠闲地咀嚼草料。基地负责人卡哈尔·吾力马义提一边带领客户参观基地,一边介绍基地运营发展情况。
从14岁手握牧鞭的牧羊少年,到如今年过五旬成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卡哈尔三十多年深耕牛羊养殖,将朴素梦想淬炼成产值千万元的现代化养殖产业,更携手乡亲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卡哈尔(左一)为客商挑选种羊。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谈及自己的养殖历程,卡哈尔感慨万千:“我这小半辈子都花在牛羊身上了,好在取得了一些成绩。”
1989年,14岁的卡哈尔初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牧鞭,成为恰特喀勒乡传统养殖大军中的一员。“那时候全乡多是零散养殖,人跟着牛羊走,看天吃饭。”回忆起步阶段,他满是唏嘘。及至2000年与父亲分家单干后,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开始探索独属于自己的养殖之路。
卡哈尔在恰特喀勒村的养殖场局部图(拼图)。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刚开始搞养殖,心里没底,经验也不足,压力特别大。”卡哈尔回忆道。为了尽快熟悉养殖的各个环节,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喂料时,他根据牲畜的不同生长阶段,精心搭配饲料的种类和分量;在饮水方面,严格把控水源安全,确保牲畜喝上干净卫生的水;防疫工作上,他认真学习各类防疫知识,严格按照防疫流程为牲畜接种疫苗;到了接羔的关键时期,他日夜守在羊圈,随时准备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凭着这份执着与努力,2008年通过改良品种和精细化饲养,他的养殖场实现纯收入30万元。
2010年,已积累丰富经验的卡哈尔敏锐捕捉到市场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于是前往养殖技术先进的地区考察学习,并先后引进西门塔尔牛、萨福克羊等优质品种,大胆采用舍饲圈养与放牧结合的方式,成功提高了繁殖率和出肉率。随着养殖规模从1个场区扩展到6个,他建立起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从饲草种植、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控,从牛粪转化到有机肥料加工,都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在有效提升牛羊肉品质的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好产品赢得好口碑。“那时候,我的客户群体从乌鲁木齐拓展到了喀什、和田等地,甚至还有向其他省(区)市延伸的趋势,这让我信心大增。”卡哈尔说。
卡哈尔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拼图)。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是卡哈尔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养殖产业日益红火之时,卡哈尔主动与乡亲们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优质的种羊、种牛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他还鼓励乡亲们成立合作社,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在他的带动下,恰特喀勒村的畜牧业从最初的零散养殖逐渐发展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村民口中,卡哈尔有股“牛脾气”:村里修惠民广场,他二话不说捐出1万元;田间土路影响运输,他出资6万元铺设石子路……“党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卡哈尔说。恰特喀勒村党总支书记木合塔尔·卡哈尔评价道:“他就像戈壁上的胡杨,自己扎根生长,还为乡亲们遮风挡雨。”
卡哈尔在查看饲草添加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作为自治区致富状元、劳动模范,卡哈尔深感责任重大。他说:“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升级,我们要打造从养殖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恰特喀勒村畜牧业迈向更高层次,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