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59) | “火洲巡线哥”团队:守护线路安全 点亮万家灯火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张明先 通讯员 徐自鹏 蔡俊杰
在“中国热极”吐鲁番,夏季地表温度最高可达 89℃,每年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长达3个月左右。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无畏的“追光者”—— 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火洲巡线哥”团队。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沙,穿梭于戈壁荒漠,守护着输电线路的安全,只为点亮火洲万家灯火。
“师傅,我在学校学过电力系统分析,学过继电保护……”
“保存好体力!这个山不爬过去,学的这些东西都用不上。慢一点!”
5月6日,巡线途中,刚加入“火洲巡线哥”团队的青年员工马军打开了话匣子。他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话语里满是跃跃欲试的热情。他的师傅——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一班负责人刘志强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语重心长地叮嘱。这样有趣又温暖的对话,日复一日,在吐鲁番的戈壁荒滩上不断回响。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老一辈与新一代的传承,不断书写着电力人奋斗的篇章。
“火洲巡线哥”团队在巡查220千伏吐河线。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折伟亚 摄
说起“火洲巡线哥”团队的故事,不能不提起第一代“火洲巡线哥”韩光亮。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韩光亮在电网运维一线整整坚守了35年。回忆起以前的巡线经历,他感慨地说:“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全靠一双铁脚板、一双火眼金睛。”
30多年来,韩光亮每天徒步巡视线路8.5公里,累计行程超过9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25圈。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线路的长度;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这些年,他身上的敬业奉献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火种,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后来者的心中。
在韩光亮的带领下,“90 后”小伙刘志强踏上了输电运检之路。“第一次跟着师傅巡线,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对线路的每一个关键部位、常见缺陷及注意事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谈及那段回忆,刘志强的眼中满是敬意。“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真正懂得了这份工作的责任与意义。”
如今,刘志强接过了韩光亮的接力棒,组建了青年“火洲巡线哥”团队。这支由6人组成的团队,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吐鲁番这片热土上,继续镌刻守护光明的新时代印记。
盛夏的吐鲁番,戈壁滩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每次巡线回来,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干了后全是白花花的盐渍。”刘志强的笑容中,有满心的自豪,也有一丝的苦涩。然而,比高温更可怕的,是未知的危险。在无人区,他们可能遭遇野狼;烈日炙烤下,却无处乘凉;风沙袭来时,眼前一片迷茫,连方向都难以辨别。
刘志强代表团队在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领奖。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折伟亚 摄
“有一次在戈壁滩上巡线,突然刮起了沙尘暴,我们只能紧紧抱住铁塔,在大风中等待风沙过去。”回想起那次的遭遇,作为新人的马军一直心有余悸,但老一辈巡线哥的经历与教诲,让他的信念坚如磐石。“再大的困难,也动摇不了我们保障供电安全的决心。”
守护输电线路,“火洲巡线哥”团队不仅靠顽强的毅力,更依靠科技和创新的力量。2012年,“韩光亮创新工作室”成立,青年 “火洲巡线哥”团队成员纷纷加入。如今,工作室先后完成课题40多项,获得各类专利近20项。2024年,新发明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刘志强自豪地说:“这个机器人搭载了高精度传感器和图像识别技术,能准确捕捉线路和设备的细微异常,大大提高了巡检的精确度。”
在火焰山区域,分布着3条输电线路,全长152.3公里。对“火洲巡线哥”团队而言,翻越高山是巡检之前的“热身动作”,最艰难的是塔上作业。对此,团队成员折伟亚深有感触地说:“在离地30多米的铁塔上作业,空间有限,精力需高度集中。夏天铁塔烫得能煎鸡蛋,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说不辛苦那是假的!”
在220千伏托园线,“火洲巡线哥”团队成员在进行线路地线挂点检修。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折伟亚 摄
面对吐鲁番复杂的地理风貌,“火洲巡线哥”团队大胆创新,采用无人机自主巡飞技术巡线,不仅降低了辛苦系数,更提高了检修效率。
“以前徒步巡线,一座山可能要走一天。现在用无人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数据采集、回传更加全面科学。” 刘志强介绍,从2016年开始,他们逐步引入无人机巡视、视频监控设备、“AI 实景监测”装置等新技术,不断推动输电线路智能化运检。2024年以来,他们利用无人机自主巡飞输电线路7322.4千米,累计发现安全隐患和缺陷507条。
“我们已经算是第二代‘火洲巡线哥’啦!就像师傅当年带我一样,我也会把经验和精神传给下一代。”刘志强眼神坚定地说。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火洲巡线哥”团队成员的身影依然在蜿蜒的输电线路间穿梭。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的故事,仍在书写……
海报制作: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