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53) | 马亮:三次突围奔赴人生新“战场”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丽古丽 木塔力甫
4月15日10点,高昌华府“鱼锅先生”椒麻鱼火锅店内,35岁的店长马亮正在布置任务。他腰杆笔直如松,站在员工面前讲话,语速快而清晰——这是他从军五年训练留下的烙印。
从扛枪站岗的战士到守护平安的民警,从葡萄干生意“折戟者”到餐饮行业“创业人”,在三次人生“战场”的转换中,马亮始终秉持军人的优秀品质,在新的起点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书写着精彩的人生答卷。
2012年,马亮结束5年军旅生涯回到家乡吐鲁番。军装虽褪,但烙印在骨子里的纪律性让他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光——在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巡防大队、勤务中队从事协警工作。2018年通过考试成为高昌区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他的“战场”是吐鲁番的社区街道、大街小巷。
网红在鱼锅先生椒麻鱼火锅店内直播。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丽古丽 摄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21年,年迈的父亲无力继续经营葡萄干生意,家族的责任让这个孝顺的儿子陷入两难。最终,在亲情与事业间艰难抉择中,马亮脱下警服回归家庭。彼时的他未曾想到,人生的第三次“突围战”会如此艰难。接手家族生意后,受新冠疫情影响,初涉商海的马亮遭遇“滑铁卢”,不到一年亏损超过200万元。
“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葡萄干,整夜睡不着觉。”回忆至暗时刻,马亮坦言,自己曾想过放弃,但军人骨子里的韧劲让他选择爬起来接着干。
马亮在前台工作。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丽古丽 摄
此后三年,马亮跟着堂哥干起了餐饮。他洗过盘子、端过菜、管过后厨,经常凌晨六点就要到市场采购食材。“堂哥说餐饮是‘勤行’,得用脚丈量每一寸‘战场’。”马亮笑着比划,“部队教会我攻坚,这里教我细水长流。”
2024年9月,沉淀三年的马亮迎来转折点。他与两名合伙人加盟了“鱼锅先生”品牌,在高昌华府开了一家椒麻鱼火锅店。选址时,他跑遍城区分析人流;装修时,他天天驻守工地监督施工;开业前,他带着员工反复演练服务流程。
“别人都说现在是餐饮‘寒冬’,但我觉得爱吃火锅的消费者很多,关键要做得好吃有特色。”马亮的判断很快得到市场验证。如今,这家火锅店日均翻台4次,月营业额屡创新高。
顾客在店内选餐。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丽古丽 摄
更让马亮骄傲的,是团队里30名员工的成长。面点师马春燕曾因手艺生疏收到顾客差评,马亮不仅没有责备,反而为她定制“特训计划”——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店练习揉面。现在马春燕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各类主食的制作。她说:“在店长的指导下,我进步得特别快。他就像个教官,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服务员亚力坤江·牙森对入职首日的“特训”记忆犹新——马亮手把手教他调整餐桌间距、演示服务顾客用餐礼仪。亚力坤江说:“刚入职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是店长手把手地教我们,从餐前的卫生到餐中的优质服务,一点点地纠正错误,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
顾客在店内用餐。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丽古丽 摄
“这些员工的背后是30个家庭。”谈及经营理念,马亮说:“一家餐厅好不好,不仅要看盈利能力,还要看能否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希望我们的事业能让店里的每个员工都成为托举家庭幸福的支点,用升腾的烟火气温暖生活。”
站在明厨亮灶的玻璃幕墙前,马亮凝视着大厅里升腾的火锅热气,规划起未来:“我想开更多的分店,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我也会不断创新改进,推出更多美味健康的菜品,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
海报制作:热依拉·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