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吐鲁番学与敦煌学协同发展——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
“敦煌学与吐鲁番学都是国际显学,二者也因发现过程、研究内容、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高兴来到吐鲁番,和来自国内34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展开学术对话,为推动吐鲁番学与敦煌学协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4月12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4月12日,郑炳林在作主旨演讲。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当天,“繁采扬华——第二届吐鲁番学研究生工作坊”在吐鲁番博物馆启幕。郑炳林以《敦煌在西汉经营西域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吐鲁番文献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载体,亟待学界深化系统性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拓展学术边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作为敦煌学知名专家,郑炳林对吐鲁番的文物发掘、保护等工作一直比较关注。谈及最近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吐鲁番雅尔湖石窟和胜金口石窟,他说:“无论是雅尔湖石窟,还是胜金口石窟,都与敦煌石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4月5日,吐鲁番首次向公众开放雅尔湖石窟和胜金口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瑰宝,这两处石窟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谈及两座石窟的开放,郑炳林表示,科学有序地开放石窟资源,不仅能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更能吸引海内外游客到吐鲁番实地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需要注意的是,开放不能止步于简单的参观游览,关键在于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立体的叙事方式,将石窟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游客获得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唯有如此,吐鲁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通过游客的传播走向世界,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郑炳林说。
20世纪70年代,吐鲁番出土了大量珍贵文书,推动吐鲁番学从单纯的文书研究发展成为涵盖历史、语言、宗教、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郑炳林认为,吐鲁番学与敦煌学在研究内容、时代背景和学术价值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关键性的学术支撑。“推进吐鲁番学发展,要在做好现有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物研究工作。吐鲁番野外遗址分布广泛,保护工作面临着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等多重挑战,但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做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郑炳林还提议吐鲁番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他说:“目前,无论是吐鲁番学还是敦煌学的研究发展,都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两大显学的研究不仅需要精通文献考据、历史研究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吐鲁番学研究不能仅依靠学者个人‘单打独斗’,而是要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协作等方式,系统性地解决学术难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规划,郑炳林说:“兰州大学‘敦煌西域研究创新团队’202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团队通过整合吐鲁番学与敦煌学的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重点开展汉唐至清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历史脉络研究。作为这一系统性研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将启动《吐鲁番通史》的编纂工作,有力推动吐鲁番学研究实现质的飞跃,开创学科发展的新局面。”(记者 谢懂飞 木塔力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