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纪念馆:发扬支边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有一处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场所——硝尔村支边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仅是缅怀支边岁月、传承红色文化的圣地,更是开展研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巩固边疆、支持新疆发展,96位来自江苏铜山县、海安县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进疆支边来到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硝尔村,开启了艰苦的支边创业历程。为了纪念支边青年,托克逊县于2017年建成了硝尔村支边纪念馆。
该纪念馆占地面积144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各类老物件、翔实的文献资料以及生动的历史图片,安放着反映支边青年战天斗地、发展生产的劳动工具,如:锄头、镰刀、犁等,还有承载着时光记忆的生活和居家用品,如破旧的衣物、简陋的厨具、马灯等,另外还布设着支边青年获得的各种荣誉的资料展板……这些都生动展现了支边青年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历程,以及为建设边疆所作出的贡献。
“支边青年初到硝尔村,满目是戈壁滩、盐碱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缺衣少吃没地方住。他们就采榆树芽配咸菜充饥,用野草烧坑过冬,住地窝子、建土坯房。为发展生产,他们向当地各族群众学习,在风口砌墙挡沙保证树苗存活,翻盐碱层、引天山雪水浸泡排碱改良农田,先后改良农田4509亩,营造防风林带20余千米,修建排碱渠8000余米,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创了新天地,让硝尔村成为疆内外有名的‘棉花村’‘韭菜村’,如今,全村人口已达900多人。”在纪念馆,讲解员一边介绍文物,一边对那段艰苦的岁月进行着描述。
“每次到这里参观都受到触动。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辛勤的汗水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换来的。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向先辈们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农牧民党员亚克甫·热克甫说。
作为研学教育基地,该纪念馆为学子们上好历史课和革命传统教育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动的展览形式。在研学过程中,讲解员为学子们详细介绍支边青年的生平事迹;学子们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照片,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支边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
“希望通过类似研学活动,大家能够将支边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托克逊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队员如素力·买买提说。
2019年7月1日以来,该纪念馆共接待党员干部、医生、教师、民警、企业职工、学生等参观人员526场次1.5126万人,成为托克逊县重要红色文化基地和研学教育基地。
“支边先辈们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他们那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开斯克尔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村党总支书记艾合米丁·阿山木丁说。(吐鲁番市驻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