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㊹ | 刘宏发:传承支边精神 续写振兴新篇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张明先
“我都抱上孙子了,从父亲那辈算起,我们家在新疆扎根四代了。”55 岁的刘宏发笑着说,脸上满是幸福。作为托克逊县伊拉湖镇康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的故事,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20世纪60年代,刘宏发的父亲刘元军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海安县奔赴吐鲁番,投身边疆建设,扎根康克村。刘宏发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顺理成章成为 “支二代”。自幼听父亲讲述支边故事,他心底早早立下志向:要像沙漠胡杨,扎根热土,挥洒青春。
1999年,29岁的刘宏发进入康克村村委会,从团支部书记起步。2005年,因工作出色进入村 “两委” 班子,2016年挑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带领全村走向繁荣。
工作中的刘宏发。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明先 摄
康克村现有393户常住人口,其余大多是江苏支边老人及其后代,是有名的“支边村”。近年来,村子发展遇困境,超60%村民为老人,劳动力匮乏,土地撂荒,集体资产闲置。为盘活经济,刘宏发四处招商,推动土地流转,成功流转2500余亩土地,让荒地重焕生机。村集体收入增加,基础设施改善,道路翻新,路灯亮起,村民生活更便捷。
“刘书记鼓励我们在村‘两委’会议上畅所欲言,共商村子发展。在他带动下,班子凝聚力很强。” 村 “两委” 成员胡春红说。如今,大家都像刘宏发一样,时刻把村民需求放心上。
刘宏发在大田地里了解春季哈密瓜种植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明先 摄
刘宏发还挖掘闲置资产,通过租赁壮大村集体经济。康克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6万余元增长到如今的43万元。在他引领下,康克村收获诸多荣誉,获评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托克逊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村里的幸福大院格外醒目。这是刘宏发牵头,经批准建设的养护型养老院,住着31户41人,大多是支边老人,最年长的94岁。“这些老人为吐鲁番奉献大半辈子,让他们安享晚年,是最好的回报。” 刘宏发感慨道。
刘宏发在大田地里了解春季哈密瓜种植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明先 摄
88岁的刘文英1960年随丈夫从江苏来新疆支边。虽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但谈及支边初衷,眼神坚定,连说三遍 “不后悔”。她回忆,初到吐鲁番条件艰苦,内心曾动摇,可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咬牙坚持,“国家和老百姓需要我们,不能当逃兵”。谈及支边收获,她笑容幸福,“看到土地变好,村子富了,孩子有学上,很有成就感,人生因支边无比充实” 。
刘宏发在幸福大院走访,看望支边老人。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明先 摄
幸福大院院长哈力扎提・吾甫尔已工作五年,将老人当作长辈,相处融洽。3月11日,刘宏发走访时,老人提出建专门食堂的诉求,他记在本上,“老人年纪大,现有小食堂难满足需求。下一步打算打造理发室、洗衣房,完善生活设施”。
看着幸福大院老人生活幸福,刘宏发满心欣慰,“要宣传、传承好老一辈支边精神,让下一代记住这段光荣历史”。
海报制作: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