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映火洲 籽籽同心绘佳卷——吐鲁番“奋进2024”年终特别报道之八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吉斌 艾尼娃
一场场培训、一次次宣讲、一项项非遗技艺展示、一个个文物故事……点点繁星,沁润吐鲁番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从田间地头的互帮互助,到校园内外的文化交融;从社区邻里间的温馨关怀,到节庆活动中的欢声笑语,火洲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
今年以来,吐鲁番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强化政治引领 夯实思想根基
“守正创新,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5月31日,市委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好建设繁荣富裕和美幸福的现代化吐鲁番”为主题,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吐鲁番实践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吐鲁番提供了坚强保障。
3月20日,吐鲁番杏花节盛况。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为强化政治引领,我市成立了“吐鲁番市委统一战线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力增强了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同时,我市抓牢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实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和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载体,抓细基层干部群众,健全完善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持续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向各族干部群众讲清楚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的事实。
我市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广泛开展中华文化普及性宣传教育,将其融入乡村民俗、礼仪规范、服饰艺术,扎实推进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旅游景区,建成28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宣传长廊,组织基层宣讲员开展党的政策宣讲,激发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8月8日,在2024年吐鲁番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吐鲁番博物馆讲解员阿依努尔古丽·艾尼说:“参加此次培训,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为讲好吐鲁番故事,树好吐鲁番形象,传递好吐鲁番声音贡献力量。”
活化文物资源 文化沁润人心
国庆节期间的坎儿井民俗园景区热闹非凡。游客们穿过仙气袅袅的“时空之门”,共同参与《欢乐坎儿井》沉浸式演出,感受着古老坎儿井与现代演艺元素的完美融合,领略着吐鲁番独特的民俗文化。
当与教科书上的坎儿井在现实中相遇时,来自广州的旅游博主吴思瑶激动地说:“没听够,没看够,下次还要来。回去后我要专门做一期介绍坎儿井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借助文物、文艺等可知可感的载体,开展形式丰富、层次立体、覆盖面广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工作抓手。我市立足独特的文物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鲜活、有说服力的阐释,着力提升了吐鲁番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内大量文物古籍讲述着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实证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据统计,该馆现有馆藏文物20637件(套),已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来吐鲁番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文物在展柜里,演员在舞台上。为了延伸情感体验,吐鲁番还创新性地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邓永红说:“我们在让游客了解历史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活态化传承’模式,创建了吐鲁番博物馆文创街区旅游文创示范基地,建立了集文化元素挖掘、非遗产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创产品体系,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我市精心打造吐鲁番博物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引导各族群众通过吐鲁番文物古迹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各民族发展史,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同时,开办“流动博物馆”,以“展讲合一”的方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图片展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典籍中的吐鲁番、文物中的吐鲁番、遗迹中的吐鲁番活态呈现,持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交往交流交融 凝聚团结力量
9月14日,高昌区第一中学与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长沙高新区(新市区)博才云时代小学联合举行“筑梦中华·月满中秋——湘吐云端民族团结一家亲艺术活动”,共同庆祝中秋佳节。该校学生穆妮热·卡得尔感慨地说:“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了解到很多关于中秋的习俗和文化,还结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10月18日,大型歌舞剧《吐鲁番葡萄会唱歌》演出现场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今年,我市以铸牢青少年“六基”行动为载体,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新时代接班人”主题演讲比赛、吐鲁番市中小学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培育打造了校园“石榴籽微课堂”品牌,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
在社区,民族团结之花同样绚烂绽放。今年春节期间,高昌区高昌路街道的春节游园活动热闹非凡,居民们齐聚一堂,共享百家盛宴,写春联、赠福字、剪窗花,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绿洲社区干部再衣热古丽·阿克木开心地说:“跟居民吃到一起、玩到一起,很开心。”
今年,我市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通过棚户区改造、村改居、进城落户等方式,建成互嵌式居住的村(社区)219个、小区418个、市场14家,创造条件吸纳更多农村群众进城务工、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
同时,我市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共有257个模范集体、346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的表彰奖励,创建了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2个。
除了本地群众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外,湖南省对口援疆的温暖也深深植根于吐鲁番各族群众的心田。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与各族群众在互相走动、互相学习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共同成长进步。
从81所学校建成“红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全市11.56万名学生与湖南省学生结对,到湘吐结对“南看十八洞,北看西门村”的结对共建示范样板;从持续推进“组团式”医疗援疆,推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成功加入中国抗癌协会,到120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吐鲁番乃至全疆实现“零”的突破……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提升了吐鲁番的教育、医疗水平,更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援疆成果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短评:
石榴花开色正艳,民族团结情更浓。漫步在吐鲁番城乡的大街小巷,民族团结和睦的气息扑面而来,人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欢乐。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园,描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吐鲁番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建设全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质量和民族地区发展质量的“双提升”,用实际成果答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