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远的一家人④ | 种大芸“种”出好日子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买迪努尔 谢懂飞
盐湖村是高昌区最南端的一个村庄,坐落于恰特喀勒乡政府以南12公里处,距离城区32公里。这里干旱缺水,土地盐碱化严重,全年大风天气多达100天以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苏莱曼·依沙克一家就居住在盐湖村的最南端,出门便是大片的盐碱地和梭梭林。这些年来,苏莱曼通过种大芸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近日,记者乘车来到盐湖村,探访村民苏莱曼一家的幸福生活,寻找藏在乡村振兴里的“致富密码”。与想象中不同的是,盐湖村偏远但并不闭塞,曾经的土路早已被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所取代。
走进苏莱曼家,宽敞明亮的院子里摆放着不少花卉,粉红的夹竹桃分外夺目。房间内干净整洁,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苏莱曼感慨地说:“以前收入微薄,居住条件差,日子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了,种大芸鼓起了钱袋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苏莱曼·依沙克和女儿凯迪热娅·苏莱曼。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十几年前,苏莱曼跟随父辈在村里种棉花,辛苦忙碌一年,也只能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直到2013年,他们一家四口还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为了多赚点钱养家,苏莱曼在棉花采摘结束后,做起了小本生意。后来,村里开始发展大芸产业,为苏莱曼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2013年,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调研,盐湖村决定把环绕村庄的荒漠盐碱地利用起来。一方面,通过种植梭梭林防风固沙,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梭梭林接种大芸发展产业,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在村干部的鼓励下,苏莱曼和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尝试种大芸。
“第一次种大芸,没经验,也没技术,收入很不理想。我都有点犹豫,还能不能种了。”回想起当年的场景,苏莱曼笑着说:“还好村里及时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给我们传授大芸种植技术。”
苏莱曼·依沙克(右一)在查看梭梭林的生长情况。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摸索,苏莱曼熟练掌握了梭梭接种大芸技术,迎来了致富路上的第一缕曙光。2015年,他承包的80亩梭梭林接种的大芸喜获丰收,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2017年,他又承包了50多亩盐碱地栽种梭梭树,进一步扩大大芸接种面积。如今,他承包的梭梭林面积达到了300亩,一年的收入更是达到了40万元。
种大芸“种”出了好日子。苏莱曼不仅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还在城里购买了楼房、小轿车,新添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极大地改善了家人的生活品质。
最让人佩服的,是苏莱曼致富不忘乡亲。他不仅积极支持村里发展大芸产业,还热心地给村民们传授大芸种植技术,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2020年,苏莱曼发现市场上烘干的大芸价格要比新鲜大芸高很多,便投资11万在家里建起了烘干房,进一步提高种大芸的收益。同时,他也帮助村民们烘干大芸,让大家都能卖上好价钱。他说:“能帮乡亲们增加收入,我心里也很高兴。”
受父亲的影响,苏莱曼的女儿凯迪热娅·苏莱曼非常看好村里的大芸产业发展,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村里的一家大芸加工企业上班。她说:“我们村的大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企业的福利待遇也特别好。在这里上班不比城里差,还能帮父母干点家务活。”
苏莱曼·依沙克(左一)和艾尼·热西提一起查看大芸种子。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盐湖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尼·热西提介绍,近年来,依托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里大力发展大芸产业,通过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实现了从手工种植到机械种植的转变,提高了大芸的产量,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我们要在推进大芸精深加工上多做文章,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大芸产业打造成村里的富民产业,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艾尼说。
目前,盐湖村有大芸种植户251户,种植面积约1.5万亩,有大芸加工厂11个,年加工能力4500吨,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谈及未来,苏莱曼信心十足地说:“我会继续努力,把好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海报设计: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