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 ⑭| 凯丽比努尔: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团长 木塔力甫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加了泥巴和羊皮,这个竹篮就可以盛水……”11月6日上午,记者见到凯丽比努尔·库尔班时,她正在库尔班民俗博物馆里向游客介绍一些特别的藏品。阳光自信的笑容、幽默细致的解说,让这个“00后”女孩成了人群中的焦点。
库尔班民俗博物馆位于高昌区葡萄镇,是一个集参观、设计、生产、售卖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一面墙上挂满了木车轮、竹篮、簸箕、木花窗等各种老旧物件。展柜上,摆着老旧的铜壶、陶罐、马灯等生活用品。生产制作间内,一条条定制地毯正在赶工。连廊的网红木桥上,有游客在打卡拍照。
作为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第二任馆长,凯丽比努尔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讲解员,还是一名非遗文化传承者。她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发挥民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馆藏藏品‘走’出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凯丽比努尔展示艾德莱斯产品。
凯丽比努尔祖上三代都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她的父亲库尔班·麦提托合提喜欢收集各种地毯及一些老物件。2015年,库尔班将家里收藏的地毯及百余件老物件摆放在当地地毯厂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大厅中展览。看到慕名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凯丽比努尔和父亲决定打造一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展品了解吐鲁番的民俗和历史。
2019年,以凯丽比努尔父亲名字命名的库尔班民俗博物馆挂牌成立,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凯丽比努尔说:“父亲建博物馆的初衷,就是想把收集到的这些老物件留给子孙后代,让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过去的回忆,年轻人从中感受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凯丽比努尔不仅酷爱收集各类老物件,还迷上了维吾尔族地毯织造、艾德莱斯绸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她说:“艾德莱斯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完成的任务。”
在集生产、参观和体验于一体的手工地毯车间,工人们正坐在地毯织机前熟练地编织地毯。他们按照客户的需求编织不同颜色、尺寸和图案的地毯,游客也可以动手体验制作地毯的过程。看着精美的手工地毯和华丽的艾德莱斯,湖北游客张敏开心地说:“这个民俗博物馆办得好,把文化传承和手工艺品结合了起来,很有特点和创意。传统手艺背后的历史故事,赋予了这些手工艺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凯丽比努尔在熨烫艾德莱斯手工艺品 。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凯丽比努尔的“生意经”。为解决手工羊毛地毯的掉毛、掉色问题,她和父亲找到一种新的编织染色方法,将地毯出现掉毛、招虫等问题的比率降低了20%以上。为扩大销售渠道,她还专门学习了电子商务,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账号上为维吾尔族手工地毯、艾德莱斯等手工艺品“代言”,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购买。
如今,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规模越来越大,已有8000多件、50多种来自民间的不同藏品,并先后被命名为高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高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今年5月以来,到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0万人次,最高单日客流量达到了8000人次。
“今后,我会继续尽己所能地讲好馆内藏品的故事,讲清楚吐鲁番的历史和发展,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走进吐鲁番,看风景、品瓜果、来民俗博物馆听我讲故事,再动手体验非遗,带上喜爱的伴手礼回家。”凯丽比努尔笑着说。
海报制作: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