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有个“老板村”
吐鲁番因葡萄而闻名。如今,这里的一个“老板村”更是名声在外,它就是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
夜晚的乡村农家乐。
秋日的新城西门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瓜果清香。乡间小道干净整洁,坎儿井流水潺潺。红石榴广场上,小孩子兴致盎然地荡秋千,老人悠然自得地唠家常;巷道中,一辆辆电动车载着年轻人奔向附近的工厂;农家书屋里,前来看书借阅的村民络绎不绝;电商直播基地里,主播们纷纷打开了摄像头……这里处处洋溢着幸福安宁、产业兴旺的气息。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村民帕丽旦·热西提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了餐厅,自己当上了老板,主营拌面、烤肉、菜盒子、豆豆汤饭。“五一”期间,餐厅日均收入2000多元,最多时达一万多元。帕丽旦喜滋滋地说:“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如今我也是老板了。”
这两年,新城西门村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像帕丽旦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吾买尔·肉孜成为村里第一批受益者,走进他的家庭小客栈,厨房、卧室、卫生间干净整洁,各类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客房粉刷一新、被褥洁净。吾买尔说:“农房变成了客房,资源变成了资产。乘着旅游发展的‘东风’,我在家门口也吃上了‘旅游饭’,1年下来可以挣十几万元。”
得益于周边客流量和良好的乡村面貌,不少村民“顺势而为”,在家门口经营起农家乐、民宿。现在,走在街上随便碰见一个人,不是大老板就是小老板,新城西门村成了很有名气的“老板村”。
农家乐吸引村民和游客打卡。
葡萄是吐鲁番的“名片”,也是新城西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2700亩耕地,85%以上是葡萄地。此前,村民采取传统种植方法,一亩葡萄地的年收入不到5000元。如何提高种植效益呢?村干部组团四处考察后,决定从品种改良入手。
万事开头难,村委会主任艾斯卡尔·买买提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率先将蓝宝石等新品种葡萄引入该村种植,1公斤能卖到20元,1亩地年收入超过1.5万元,效益远超传统葡萄品种。
有了示范效应,村民们纷纷跟进。眼下,该村80多户村民共种植11个品种的葡萄。该村还以此为契机,带领村民开展葡萄产业品种改良,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效益提高明显。
然而,新城西门村并没有就此止步,又在拉长产业链上动起心思。他们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建成了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鲜食葡萄、哈密瓜、葡萄干、红枣等干鲜果加工、包装、销售业务。
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精选葡萄干。
一尘不染的葡萄干加工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颗粒饱满、色泽圆润的葡萄干经过机器挑选、分拣、包装,发往各地。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长宋政祥说:“今年,公司购置了葡萄干AI智能分选设备,能准确识别葡萄干中的杂质和劣质果,新安装的专业灭菌机可有效解决葡萄干等各类果干霉菌超标的难题。我们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粗加工生产线和精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吨,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有了好产品,还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新城西门村引进新疆丝路骄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入驻,打造了红石榴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和物流快递综合服务中心,丰富了优质农副产品联产联销体系。该公司副总经理马玉告诉记者:“我们以合作社为依托种植葡萄,以电商中心为媒介选品,培养地方网红主播,推动农副产品‘触网’,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进千家万户。”
蓬勃发展的电商也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从学校毕业后,古丽孜巴·艾孜买提回到家乡,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主播。“看着我的粉丝数量迅速增长,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我很有成就感。”古丽孜巴喜滋滋地说。
主播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吐鲁番的葡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艾山江·吾买尔介绍说,从2021年到202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加到2.3万元,村集体收入从30万元增加到53.6万元,2023年全村总产值更是突破了2亿元大关。
“在新城西门村,葡萄一串比一串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也知道,只有不断引进新企业,延长产业链,涌现更多老板,大伙的日子才会更红火。”艾山江说。(文/图 记者 朱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