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农文旅融合绘就“文旅兴市”多彩画卷——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吐鲁番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文旅融合篇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金秋时节,吐鲁番天朗云浮,风光旖旎。走进课本上的葡萄沟,亲临《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全市40多家A级景区迎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彰显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活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吐鲁番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八方游客,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了一批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休闲度假、研学体验、体育赛事、医疗康养、文化服务等多个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吐鲁番成了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5.4亿元;游客接待量从297.4万人次增长到1133.88万人次,旅游收入从7.4亿元增长到63.85亿元。
擘画新蓝图 构筑新格局
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坎儿井民俗园、坎儿井乐园等相关景区再添“热度密码”。
“今年截至目前,景区游客接待量已突破30万人次,创造了近年来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坎儿井民俗园负责人摆晓龙说。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物大市、旅游大市的独特优势,围绕“丝路明珠、葡萄圣城”旅游形象,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深层次谋划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明确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疆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疆旅游集散地“五个定位”布局,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今年5月,我市推出A级景区执行首次实名购门票、终身免门票政策。这是我市转变传统门票销售模式的有效探索,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行该政策当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94.14万人次,同比增长23.82%;实现旅游收入25.06亿元,同比增长26.29%。
文化旅游是吐鲁番最靓丽的名片,也是吐鲁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坚持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文旅综合改革。通过强化试点引领、品牌创建、资源整合、消费带动等措施,在关键环节上取得了新突破,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2024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吐鲁番文旅品牌的识别度、传播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同时,有力推动我市深挖特色、错位布局,着力构建“一心两翼三带”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编制完成,吐鲁番优秀历史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
挖掘新业态 释放新动能
8月16日,第三十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甜蜜开幕,各类参与感、体验性较强的文旅活动有效满足了游客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六小龄童、关牧村等明星的参与更是让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为丰富文旅业态,优化产品供给,我市组建了吐鲁番文旅发展集团,加速全市优质文旅资源整合开发。同时,发展“节庆经济”,创新“月月有节”品牌,以杏花节打响“新疆旅游第一春”品牌,持续办好桑葚节、交河马拉松赛等63项节赛活动,以节引流、做旺人气,推动吐鲁番文旅走向更高层次、更大平台。
与此同时,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我市持续开展12大行动70项措施,优化提升“城景通、景景通”水平,持续增加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充电桩等便利性设施建设密度,突出抓好导游、酒店餐饮、出租车等相关行业服务人员培训,为游客提供“贴身管家”式的热情服务,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年,吐鲁番美术馆暨吐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经过改造提升的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景区重新开园迎客、葡萄沟等景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盘活并利用好丰富的文旅资源,是我市立足市场需求、景区特色、地方资源,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创新动能的又一重要举措。
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勇说:“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要产生‘1+1>2’的效果,就要从被动走向主动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以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等实现体系化融合。”
截至目前,我市打造文化遗产游、民俗风情游、西游文化游等20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措施18条,开发文创产品百余种,推出夜游交河、吐鲁番博物馆奇妙夜、葡萄夜市等旅游业态,填补了“过夜游”产品空白。同时,依托丝路古道、历史遗迹,打造丝路文化研学游产品,旅游业态进一步提质升级。
吃上“旅游饭” 捧起“金饭碗”
9月24日, 走进葡萄沟景区青蛙巷,家家户户门前琳琅满目的商品引得游客驻足选购。居民玛依努尔·外力高兴地说:“我家门前经营着摊位,家里为游客提供午餐,旅游旺季一天就能挣1500元。”
在吐鲁番,像玛依努尔这样吃上“旅游饭”的人还有很多,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鼓起了腰包。
近年来,我市深化富民惠民获得感,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夜市”“旅游+购物”文旅项目,鼓励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特色民宿和餐饮业,在展现城市时尚与活力的同时,让民众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
一方面,吐鲁番积极打造旅游休闲城市,让游客品尝“人间烟火”;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正旺,带动更多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每年夏季,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都会迎来一批批体验沙疗的游客,让该村的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生意火爆。今年3月,该村新增了7家特色民宿、3家农家乐,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我市总投资70.51亿元的82个文旅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4.75亿元的3个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和42个文物保护项目逐步落地,多条旅游大道完成修复提升,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相继建成,“串珠成链、连景成片”目标基本实现。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市游客接待量增长27.6%,旅游收入增长30.6%,7万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捧起了“金饭碗”。
如今的吐鲁番,向着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火洲大地上,正上演着越来越多游客与村民“双向奔赴”的故事。
大道其光,步履铿锵。乘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轮鸣笛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