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推进“农业稳市”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吐鲁番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农业篇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金秋九月,吐鲁番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火焰山下的农田里,瓜农们在采收秋茬哈密瓜,一派忙碌的景象;晾房里,一串串葡萄整齐悬挂在木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色泽诱人、口感独特的葡萄干;枣园里,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莹润的大枣压弯枝头,枣农们正在采摘红枣,一筐筐装满了收成,也盛满了喜悦。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吐鲁番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业是基本盘,“三农”是“压舱石”。新中国成立75年来,吐鲁番“三农”发展和改革历经曲折和振兴,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做优做强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抓好农业稳增长,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9月13日,高昌区三堡乡阿瓦提村的哈密瓜种植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哈密瓜,一箱箱打包好的哈密瓜通过物流运输车,发往全国各地的市场。
种植户卢海霞今年种植了100多亩秋季哈密瓜,目前正在抓紧采收。她说:“我们从9月12日开始采摘销售,今年行情好,预计会是个丰收年。”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产业基础,我市哈密瓜产业在十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瓜果类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16.34万亩,增长到2023年的29.09万亩,增长了12.75万亩,增幅78.03%。
哈密瓜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我市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的缩影之一,近年来,我市把稳农业这个“基本盘”,坚持“特色、有机、高端”发展方向,积极推动葡萄、西甜瓜、设施农业、特色畜牧业“四大特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增效上,我市实施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林果科技示范园、葡萄架式改造、葡萄品种改良、葡萄高效节水等工程,让“吐鲁番葡萄”的金字招牌在产业竞争中优势凸显。2023年,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达63.28万亩,销售鲜食葡萄37.3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81亿元,累计完成葡萄架式改造面积达26万亩,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万亩,实施高效节水面积21.28万亩。
——在推进西甜瓜产业品牌提升上,我市坚持育品牌、出精品、创标准,实施哈密瓜高标准种植基地提升工程,保种、育种、制种齐抓,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打造全国成熟最早、品质最好、绿色有机的哈密瓜优势产区,实现了种植规模和产量的双提升。
——在推进设施农业优势再造上,我市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新型日光温室,加快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提升,引导农民种植高效作物、特色作物,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
——在推进特色畜牧业振兴发展上,我市实施“肉羊肉牛增产、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家禽及特色产业发展、奶业增效、牛羊育肥提质增效”等行动,推广“种草养畜”模式,大力发展黑羊、斗鸡等特色畜禽产业,推动畜牧业向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2023年,我市全年肉类产量2.30万吨,畜禽出栏107.60万头。
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将切实利用好、发挥好“瓜果飘香”这个鲜明特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提高农业质量和竞争力,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链条延长挖潜增值
9月18日,记者在吐鲁番市驼铃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驼铃酒庄)看到,刚刚采摘下来的葡萄,经过破碎、发酵、陈酿、装瓶、窖藏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了一瓶瓶馥郁芬芳的佳酿。
像驼铃酒庄这样将一串串葡萄酿造为一瓶瓶葡萄酒的酒庄在我市还有40多家。
除了销售鲜食葡萄、制干、酿酒,2023年我市又引进建设了4家葡萄叶加工企业,全年加工葡萄叶8733吨,带动种植户增收5280万元。同时,全市现有葡萄鲜枝条粉碎打包青贮饲料设备51套,加工制作葡萄枝条青贮2.277万吨,既有效解决饲草料短缺问题,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在吐鲁番,农产品产业链延长的探索和实践远不止于葡萄。我市围绕农林牧产品加工产业集群4条产业链,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产前、产中、产后衔接配套,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葡萄产业化路子。
截至2023年,我市已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各类合作社1455家,全市已注册登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11家,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机、食品加工以及手工业等多个领域,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如今,随着“农业稳市”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市通过推动农业由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加快了农业产业进程,完善了农业全产业链,以产业促发展,让农民“家底”更厚实、“家业”更殷实。
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
9月14日,走进高昌区葡萄镇古渔村,千亩葡萄园环绕,坎儿井穿村而过,一排排整齐的安居富民房错落有致,白鹭湖上波光粼粼……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
“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乡村变得更好、更美了,住起来也更舒适了。”村民买明·克依木说。
近年来,我市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步伐,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市以项目为牵引,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做好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建设、村道巷道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级妇联通过全面发动、重点培育、争创示范等举措,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推动“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迅速铺开,已创建市级“美丽庭院”15195户,打造“美丽庭院示范街”202条。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我市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在高昌区七泉湖镇红山社区伊合拉斯积分超市里,村民们用平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攒下的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着心仪的物品。虽然兑换的物品不多,但大家却感到由衷地高兴。这是一种鼓励,更是对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肯定。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各类创评活动,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馆、文化大院、美丽庭院等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培训、实践研学等活动,实现镇村文化资源共享。同时,以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发出铿锵的足音。如今,放眼火洲大地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