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笔 书民生答卷——吐鲁番市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系列报道之二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谢懂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上发力,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各族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0元增长至40762元,翻了一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84191人增长至15.12万人,增长了1.8倍;新建7所学校;增加32个文化站;增加了16个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来源:《吐鲁番地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吐鲁番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年间,火洲大地上,可见可知的重大变化、可感可及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拉升、幸福感稳稳托举、安全感切实筑牢。
改善居住条件 稳步推进就业
“太好了,下水道不堵了,我们的心也舒畅了。”
“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
在高昌区老城路街道老城路社区里,居民们纷纷点赞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老城路街道苏公塔社区青年小区。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许彦宏 摄
老百姓赞扬的背后,是我市深化改革、惠民利民的真实写照。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革大戏中的“亮点工程”,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住房,始终承载着百姓的希冀与梦想。我市紧紧围绕城乡居民住房安全,持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让更多百姓实现“安居梦”。
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企业监管科负责人阿思亚古丽·阿力木介绍,今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5个,涉及居民14013户。
“10年前,吐鲁番高楼大厦屈指可数,现在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市民马亮说。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10年来,我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农村持续发展,城乡界限日益模糊。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9.3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33万人,城镇化率为50.95%。
城镇化率的提升,不仅让城市显得更加繁华,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基,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定幸福。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将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强化就业措施、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落实就业政策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特别是“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的创新推出,更是精准对接了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求职意愿,解决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双重问题。仅去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7333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03万人。
提升改造后的交河路。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颖 摄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我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扩大城镇道路、公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实现了城镇的整洁、绿化、美化、卫生、有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颜值,让各族群众从“住有所居” 迈向“住有宜居”。
在新征程上,我市还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福祉,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区域互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强化医疗队伍 丰富教育资源
近日,市人民医院首次使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为一位双节段混合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颈椎前路手术固定,填补吐鲁番市又一医疗技术空白。
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医生正在做手术。吐鲁番市人民医院供图
医疗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在湖南省“组团式”援疆医疗人才队伍的帮助下,我市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下功夫、出新招、办实事,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高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关心关切。
“感谢援疆医疗专家,他们经常到我们村义诊,现在看病就医特别方便。”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村民克依木·阿吾提说。
成功开展市域首例植入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手术、成功诊治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湖南对口支援吐鲁番26年来,援疆医疗专家填补了我市医疗技术发展的多项空白,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稳步提升。
据统计,10年来,全市卫生健康支出由2013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23亿元,增长了1.7倍;卫生技术人员由3618人增长到4832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由2884张增加至4328张,增长率达到50.1%。
如今,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团队、诊疗设施设备、技术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湖南不仅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是教育强省。
市实验中学是湖南省“组团式”教育援疆重点支援的学校之一,为提升师生能力素质,湖南省“组团式”教育援疆团队多方联系名校,建立合作帮扶,创设了“红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6月4日,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和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结成合作共建校挂牌仪式现场。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据市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帆介绍,今年,该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303人,上线率51.1%,较去年提升8.2个百分点。二本上线人数582人,上线率98.1%,较去年提升5.0个百分点。今年该校高考最高分619分,实现全市多年来高考成绩600分的突破;该校中考成绩700分以上学生106人,较去年增长606.7%。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兴则百业兴。我市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在深化教学方面:我市持续优化校园布局调整,撤并幼儿园65所、中小学24所,完成率269%;深化集团化办学,组建首批16个义务教育集团,辐射带动63所成员学校;为7万余名小学生语文教材张贴情景动画二维码;持续做好招生就业工作,2023年,全市中职就业率86.95%、高职就业率94.77%。
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我市投入资金对36所幼儿园校舍维修改造,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所,新增城区学位810个;高位推动市(高昌区)第六初级、高级中学建设,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加快基础数字化、智慧校园和应用能力建设。
10年来,全市教育支出由2013年的11.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3.98亿元,增幅112.21%。一批学生所需、家长所愁、学校所急的重点问题得以解决,全市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拉升,厚度进一步夯实,宽度进一步延展,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优化交通环境 共享文化成果
3月18日,湖南援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能源公交车发车仪式在高昌区城乡交通调度中心举行,24辆新能源公交车的投入运营,将切实改善高昌区的交通环境,提高群众出行质量。
“这批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后,等车的时间降低了,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市民李江说。
3月18日,湖南援疆·高昌区新能源公交车进入市区运营。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立三 摄
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
10年间,从常规公交到定制公交,从老旧燃油车到新能源电动车……我市不断推动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让公共交通更好惠及民生。
今年上半年,吐鲁番机场累计保障旅客20.4万人次、货邮69.9吨、各类飞行起降3444架次,同比增长190.2%、292.7%、155.9%。进入7月以来,单日旅客吞吐量持续刷新历史记录,发展势头迅猛。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便捷的交通,正在织密各族群众出行的“幸福网”,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加快成为现实。
交通与旅游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交通网络搭建起东西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带来的不仅是交通出行的便利,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为吐鲁番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全域旅游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7月13日,在葡萄沟景区,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探寻丝路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我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活动中,构建“文化润心”育人环境,加快推动以节促游、以节富民,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据统计,10年来,全市旅游收入已从2013年的7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202.81亿元,增长了近29倍。
7月8日,葡萄沟青蛙巷里游人如织。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字昂 摄
文化繁荣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我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加强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实现了民生“提质”、幸福“加码”。
翻开每年吐鲁番的“民生账单”,不仅看到了一串串数字与项目的简单填写,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民生领域的不懈追求。这份“民生账单”里,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民生需求的不断演变,更有市委、市政府对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响应与坚定承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征程上,我市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把更多的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加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