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好吐鲁番】新城西门村的故事又更新了
2024年7月14日《吐鲁番日报》第四版图片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虎 阿地兰·买明提明
盛夏时节,走进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乡间小道干净整洁,坎儿井流水潺潺,绿树掩映下的楼房错落有致,葡萄架下硕果累累,处处洋溢着幸福安宁、产业兴旺的气息。
这两年,新城西门村逐渐蜕变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凝结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在不断“更新”。
小葡萄成就绿色大产业
7月8日,记者走进新城西门村红石榴文化广场发现,这里又有了新变化。该村占地67亩的葡萄园升级改造项目接近尾声。葡萄园里新安装了廊架,廊架上安装了灯带,廊架下打好了水泥地坪,葡萄园周围种上了无花果、石榴、向日葵等特色植物。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我们村农旅产业的亮点。”该村工作队队长茹苏力·买买提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介绍,“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采摘葡萄,欣赏美景,还能在葡萄架下品尝美食,购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这里,将不再仅仅是农田,而是一个集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
艾斯卡尔·买买提在查看全球红葡萄的长势情况。
葡萄是吐鲁番的“名片”,也是新城西门村农业主导产业。全村2700亩耕地中,超过85%的土地都种满了葡萄。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收益?村里四处考察后,决定从品种改良入手。
万事开头难,村里的党员站出来了。艾斯卡尔·买买提是新城西门村的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率先将蓝宝石葡萄、全球红葡萄、深红无籽葡萄等新葡萄品种引入村里。“村民们不敢冒险,为了提高葡萄地收入,必须改良品种,所以我在自己的葡萄地开始种植新品种,新品种容易种植,而且丰产,管理省工省时,适合规模种植。”艾斯卡尔回忆道。
艾斯卡尔身后是成片的葡萄地,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惹人喜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家种植了3亩葡萄,一亩地的纯利润在15000元以上,一年能赚四五万元。
“新品种效益好,我自己就种了4个品种,像‘蓝宝石’,鲜葡萄每公斤能卖到15元,葡萄干每公斤能卖100多元,一亩地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艾斯卡尔说。
有了示范效应,村民们纷纷跟进。如今,新城西门村80多户种葡萄的村民,共种了11个不同品种的葡萄。村里以此为契机,带领村民开展葡萄产业品种改良和架式改造,推行标准化、规范化葡萄种植模式,拖拉机机械化操作替代了人工栽培,省时省力。
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新城西门村并没有就此止步,又在拉长产业链上动起心思。该村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入驻了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鲜葡萄、哈密瓜、红枣等干鲜果加工、包装、销售等业务。
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工人在分拣葡萄干。
在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尘不染的葡萄干加工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密切协作,颗粒饱满、色泽圆润的葡萄干经过挑选、分拣、包装,发往全国各地。
该公司总经理王永旭介绍,企业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已建成1条粗加工生产线和1条精加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吨,还配备冷库及仓储,年产值达5000万元。企业里的60多名员工,基本是新城西门村的村民。
该公司员工热依汗古丽·胡吉阿不都力说:“我家离工厂走路也就5分钟,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这两年很多邻居、亲朋都选择在这家工厂上班,一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
新城西门村红石榴文化广场不远处,吐鲁番市红石榴电商直播孵化基地的窑洞直播间里热闹非凡。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颗粒饱满、糖度达到了17……”主播祖力米热·阿山江向屏幕另一端的观众展示着吐鲁番葡萄的独特魅力。从葡萄的生长环境、丰富种类到诱人色泽,再到吐鲁番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葡萄文化,她一一娓娓道来。有时,她还会即兴跳起一段新疆民族舞蹈,展示新疆文化魅力。
吐鲁番市红石榴电商直播孵化基地,主播在介绍吐鲁番鲜食葡萄。
“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不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祖力米热兴奋地说。她选择返乡创业,正是看中了村里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通过线上平台,村里的农产品得以销往全国各地,吐鲁番的葡萄更是成为网红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与此同时,位于新城西门村的坎儿井民俗园经历了一番提升改造,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在这里,精彩的歌舞表演轮番上演,热情好客的舞蹈演员们用欢快的舞步和动人的歌声,向游客们展示着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村民艾孜海尔·吾买尔是众多的舞蹈演员之一,他从小热爱舞蹈,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
“能在家门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真的感到非常幸福。”艾孜海尔满脸笑意地说。现在,他每个月都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还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这让他倍感满意。他还计划将来攒够钱,带父母去旅游,让他们也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为了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今年,新城西门村还精心打造了两条葡萄文化主题巷道。巷子里,墙面上绘满了葡萄、石榴等植物图案,以及融入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元素的壁画,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这些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村民夏克尔·买买提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看准了乡村旅游的商机,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一间充满乡村风情的餐厅。餐厅内不仅提供地道的农家菜,还展示着一些老物件,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历史与记忆。如今,夏克尔的餐厅生意兴隆,为他的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两年,新城西门村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将个人的梦想与家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里这两年有啥变化吗?”
“家里的葡萄收入怎么样?”
走进新城西门村老党员克依木·阿吾提家看到,他正坐在躺椅上认真阅读报纸。老人背后满墙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泛黄的书籍,屋子里散发着淡淡的书香。
谈及村里的巨大变化,今年74岁的克依木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他感触颇深地列举了几件“幸福事”:“这两年看病特别方便,村医定期上门服务,湖南援疆医生也常来村里义诊,住院报销比例高,每年还有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我的几个子女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每个孩子家里都买了私家车,生活越来越好。”
记者在克依木娓娓道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幸福事”和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可以看出,村里这两年确实发生了大变样。
村民在畅谈美好生活。
在该村工作队队长茹苏力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组数据——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从2021年到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加到2.3万元,村集体收入从32万元增加到53.6万元,去年全村总产值更是突破了2亿元大关。
茹苏力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采访时,他正在协调鲜食葡萄线上销售的事情,希望通过走“互联网+”的路子,不但把本村的鲜食葡萄及时推销出去,还要帮助更多乡村把葡萄卖出好价格。
产业的兴旺发展,推动新城西门村乡村振兴事业全面铺开。随着政策扶持加大,增收门路拓宽,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而且脑子活了、胆识壮了、心气足了。更重要的是,村里人的思路开阔了,他们想得更远,做得更多。
茹苏力表示,下一步,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将继续引进新企业,不断延长葡萄产业链,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业和肉鸽养殖业,推动村民积极创业就业,实现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双增长目标,把新城西门村建设成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村”,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