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吐鲁番① | “快9年了,我们的村子变了样”
《我的吐鲁番》编者按:
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是生活的主角。每段平凡的人生,都有不凡的奋斗故事。
即日起,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我的吐鲁番》栏目,记录100个生活在吐鲁番的平凡奋斗者。这些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又代表着一类群像,他们都是吐鲁番发展的见证者和建造者。通过这些面孔,你可以感知这座城市的情绪、包容、开放、发展。城市是幸福生活的载体,城市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致敬每一位为吐鲁番奋斗的人,每一位生活的勇士都应该被尊重、被看见。
我的吐鲁番,我们的吐鲁番。
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朱福平
“刚刚一直在忙葡萄巷道的事情,稍微耽误了一会儿。”4月24日,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茹苏力·买买提一边拍去手上的尘土,一边与来访者握手致意。他的脸庞黝黑,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显得和蔼可亲。
“来,我带你们参观我们村新打造的街道,转过弯就到了,不到1公里。”茹苏力热情地引导着大家。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茹苏力开始分享他在新城西门村的故事。
“村子美了,大家都高兴”
2016年,茹苏力从吐鲁番市科技局调任新城西门村开展驻村工作。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他逐家逐户走访调研,收集村民的意见和诉求。
“当时村里的妇女就业困难,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村民的经济条件也不太好。”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茹苏力不禁摇头叹息。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茹苏力决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提拔引进了一批年轻有活力的村干部;接着,通过入户走访、化解矛盾等方式,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些举措使村里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穿过红石榴路,我们到达了“十八洞站”,这里不仅是该村的地标,更是湘吐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
2020年9月25日,新城西门村与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签订了友好协议,共同致力于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新城西门村建设了红石榴文化广场,改造了红石榴路,打通了城市污水管网,实施了煤改电工程……这些变化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条巷道是我们村打造的葡萄文化主题巷道。”茹苏力笑着引导记者参观这条充满特色的葡萄文化主题巷道。巷子里的墙面上不仅绘有葡萄、石榴等植物,还融入了二十四节气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令人赏心悦目。
4月24日,茹苏力·买买提查看村容村貌建设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群众乐了,我就很有成就感”
不到1公里的距离,茹苏力带着记者走了整整1个小时。期间,他一边解答政策、安排工作,一边查看停车场的建设进度,还接待了4位村民,回复了6通电话。尽管忙碌,但茹苏力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每天要接很多电话,处理群众的问题,虽然累,但我很开心。听到村民的笑声,我就很有成就感。”茹苏力的话语中透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沉下心、扑下身、快回应,这是茹苏力做好群众工作的秘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在村委会副主任艾山江·吾买尔眼里,茹苏力是他的榜样。
“茹苏力队长对待群众十分耐心,这是我作为年轻人要学习的地方。”艾山江说,“他时常告诫我们,即使面对群众的不合理诉求,也要耐心倾听,为群众提供发泄情绪的渠道。”
茹苏力不仅关心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积极引进企业,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2018年,他成功引进了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还解决了葡萄销售难的问题。去年,新城西门村又投资1500万元,扩大了该公司的生产规模,建造了葡萄标准化精深加工厂,计划于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
“这个项目建成后,又能让30多名村民就业了,对我们村来说是一件好事。”茹苏力对此充满期待。
4月24日,茹苏力·买买提了解村民诉求。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孩子大了,得计划他们的未来”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茹苏力总是牵挂着他心中的两个“孩子”。
4月29日晚上8点,茹苏力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我打电话问问儿子吃饭没有?”
记者好奇地询问:“儿子?你不是只有一个女儿吗?”茹苏力微笑着解释:“对,这是我资助的‘儿子’。”
这个“儿子”名叫艾力扎提·阿力木,今年21岁。他与同母异父的妹妹素菲娅·艾尼,从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2017年,他们的母亲因病离世,留下两个孩子无依无靠。在这关键时刻,茹苏力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
为了让艾力扎提和素菲娅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茹苏力四处奔波,尝试寻找艾力扎提的父亲。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阿克苏地区找到了艾力扎提的父亲。然而,艾力扎提却选择留在茹苏力身边,因为他觉得新城西门村才是他的家。
素菲娅的父亲则一直下落不明。为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茹苏力安排他们住在村委会。在那里,兄妹俩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爱。他们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张床,墙上挂着两张醒目的荣誉证书——那是素菲娅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100米和600米赛跑比赛第一名的见证。
艾力扎提虽然不善言辞,但他喜欢画画,希望早日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同时帮助妹妹完成学业。而素菲娅则继续在学校努力学习,她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茹苏力为两个孩子提供了衣物、文具、生活用品等一切所需。他从未计算过为孩子们花费了多少钱,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茹苏力说:“刚开始,孩子们不好意思问我要钱,我就主动买给他们。后来关系近了,孩子们有需要就会向我开口,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艾力扎提和素菲娅虽然在新城西门村有自己的房子,但他们更愿意住在村委会。艾力扎提说:“那里既没有亲人,也没有家的感觉。在村委会,有茹苏力‘爸爸’和各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我觉得这里更像一个家。”
茹苏力深知,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艾力扎提需要找工作、成家立业,而素菲娅则需要继续上学。
不过,茹苏力并没有感到压力重重。他说:“我女儿已经出嫁,家里也没啥经济负担。再加上两个孩子有低保补贴,我的压力也不大。”
每当素菲娅放假回家时,她都会跑到村委会找茹苏力要零食吃。那份纯真的笑容和亲密的称呼,让茹苏力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他说:“我的小‘女儿’放假回来了,我又可以给她买零食了。”
“生活富了,日子更有奔头”
在新城西门村,茹苏力见证了村子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进步的巨大转变,他给记者展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6年到2023年,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占比高达80%;村里成功引进了5家企业,为7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1万元增长到2.3万元,村集体收入更是从不到10万元跃升至53万元。
茹苏力自豪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刚来村里时,很多村民对我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太老实,难以胜任工作。但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光看外表是没用的,关键是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谈及驻村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事,茹苏力微笑着回忆道:“每年干部轮换的时候,村民都会给我打电话说,他们不想让我离开,希望我继续留在村里工作,这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多年来,茹苏力获得了自治区、吐鲁番市授予的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新城西门村发展成就的认可。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城西门村考察,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这给了茹苏力和村民们巨大的鼓舞和动力。
茹苏力充满信心地说:“快9年了,我们的小村变了样。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让大家的生活再上一个台阶。”
随着夜幕降临,新城西门村逐渐热闹起来。商户们伴着欢快的歌声忙碌着,烤肉炉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鸽子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4月24日,茹苏力·买买提查看停车场建设。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海报设计:王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