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洲吐鲁番敞开怀抱迎客来——吐鲁番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述(中)
壮大文旅产业,推动提质增效;加快文旅融合,丰富产品业态;一业兴百业旺,赋能乡村振兴;融入日常生活,倡导现代文明……近年来,吐鲁番市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旅游业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惠民产业和展示吐鲁番团结稳定、和谐幸福、生态良好的明星产业。
火洲吐鲁番敞开怀抱,拥抱八方宾朋。
节会搭台 树立品牌
3月20日,“新疆第一春·花开吐鲁番”2024吐鲁番杏花节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演出。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3月20日,“新疆第一春 花开吐鲁番”2024吐鲁番杏花节在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开幕,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花踏春,共赴一场杏花之约。
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杏花节开幕至3月30日,我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1.92万人次,同比增长15.11%;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3.08%。杏花节一年高过一年的游客潮背后,是吐鲁番“新疆第一春”品牌效应的持续释放。
以节聚势,以会为媒。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持续推动“月月有节”。葡萄节、杏花节、桑葚季、交河马拉松、环艾丁湖摩托车拉力赛等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以节造势、以赛引流,提升了吐鲁番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培育了文化旅游消费新载体、新亮点。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节庆活动不仅擦亮了吐鲁番旅游的“金字招牌”,也为开展经贸交流提供了机遇。在2023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暨第二十九届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开幕仪式上,吐鲁番签订投资合作项目15个、购销合同协议78个,总金额达34.97亿元。
风起正是扬帆时。吐鲁番不断释放特色品牌效应,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愈加明显、脉络愈加清晰、动能愈加强劲。
夯基提质 丰富供给
游客在葡萄沟景区自拍。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颖 摄
“课本里的葡萄沟,让孩子很向往。这个周末,我们专门带孩子来吐鲁番旅游。”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朱蕊带着孩子到葡萄沟景区游玩。景区的非遗体验活动,给一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吐鲁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有写入小学课本的国家5A级景区葡萄沟;有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有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有世界第二低地的艾丁湖……这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这里盛产世界上最甜的葡萄,是名副其实的葡萄圣城。
吐鲁番发展旅游产业天赋异禀。如何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4月19日,在高昌区火焰山镇巴达木村,经过30多辆运料车和沥青摊铺机、挖掘机分段作业,一段宽阔笔直的柏油路就出现在眼前。
火焰山镇地处高昌区以东40公里处,毗邻著名的旅游胜地火焰山景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道路较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此,该镇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规划。
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方便了游客,也惠及了村民。村民古丽吉乃提·吐尔逊表示,要将自家庭院改造成特色民宿,实现家门口创业增收。
2023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续建、新建项目13个,总投资7亿元,有力推动盛世高昌、库木塔格沙漠等景区基础设施和“三难一不畅”等项目建设。今年,各景区也积极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进行提质升级。其中,坎儿井民俗园景区投入4000万元打造“欢乐坎儿井”主题园区,融入互动歌舞演艺和角色扮演等项目;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新增了直升机游览、沙漠植物园等点位。
在提升景区旅游环境及接待能力的同时,各类旅游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研学游、自驾游、夜游等系列产品不断完善,精品文艺汇演等文化品牌培育多点开花,吐鲁番木卡姆等非遗文化影响持续提升……多种“旅游+”产品成为留住游客的最佳载体。
旅游赋能 惠民增收
5月2日晚,葡萄夜市人潮涌动。葡萄熟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初夏时节,吐鲁番葡萄夜市灯火璀璨,热闹非凡。烤肉、馕坑肉、清汤面等特色小吃挑动着食客的味蕾,市民和游客有说有笑,举杯共饮,在习习晚风中享受惬意时光。
近年来,我市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夜市”,主推休闲、娱乐,在展现城市时尚与活力的同时,让民众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
一方面,积极打造旅游休闲城市,让游客品尝“人间烟火”;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正旺,带动更多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吐鲁番,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因为杏花,因为旅游,南湖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火爆的人流,带来了商机和财富,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南湖村村民海迪切·托合提玉苏甫高兴地说:“今年是我在杏花节开餐馆的第3年,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杏花节期间日均收入超过2万元。”
每年夏季,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都会迎来一批批体验沙疗的游客,让该村的农家乐和特色民宿需求量骤增。今年3月,该村新增了7家特色民宿、3家农家乐,50余名村民通过经营特色美食、手工制品等摊位,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有453家民宿,涌现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文旅产业带动就业15818人,其中直接带动就业3515人。
如今的吐鲁番,向着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火洲大地上,正上演着越来越多游客与村民“双向奔赴”的故事。(记者 刘字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