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四海 天下同春——世界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玉兔盈盈辞旧去,祥龙龘龘展新篇。
从各国使节在联合国体验包饺子、写福字,到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高悬起大红灯笼,从新加坡“春到河畔”的巨龙灯饰熠熠生辉,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百余少年共舞长龙……天下同春,龙年的祝福正从四面八方传来。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新春的和风,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吹向全球各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贴春联、观舞狮的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对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天下情怀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共祝·同庆
今年年初,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瑙鲁恢复外交关系。在瑙鲁岛东南部沿海大道旁的一座小山上,客栈“阿夸里里”的老板丹尼尔双手抱拳,一句粤语发音的“恭喜发财”,诚挚表达了对中国朋友的新春祝福。
2月2日,在位于瑙鲁岛东南部的“阿夸里里”客栈内,客栈老板丹尼尔在向记者致意。新华社发(胡泾辰摄)
春节已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并被近20个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连日来,世界各地的新春庆祝活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过年”,正成为一项全球性文化盛事。
2月3日,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前左)参加在奥克兰举行的“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与数千名当地华人共迎龙年新春。这是拉克森去年11月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参加当地华人社区大型活动。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在美国纽约,中国龙形文物巨幅海报亮相时报广场,向全球人民献上新春祝福。在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在奥克兰参加“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与当地华人共迎新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该国副总理胡斯努与众人敲响锣鼓,共同启动“欢乐春节”花车巡游。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长长的舞龙在龙珠引导下上下翻飞,博得阵阵喝彩。游客让-巴蒂斯特说,世界各地都在庆祝春节,因为春节带来的快乐能“感染所有人”。
2月3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毛里求斯副总理胡斯努(左)参加花车巡游活动。新华社发(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供图)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与喜庆。春节来临之际,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身披红色,迎接这一欢快的节日。纽约帝国大厦塔尖红光闪烁,亮起中国春节主题灯光;英国伦敦的巨型摩天轮“伦敦眼”亮起红色和金色灯光,象征幸福吉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中国红”让圣三一桥显得更加静谧美丽;在日本东京,东京塔也换上一身红装,为龙年送上祝福。
2月8日,在英国伦敦,行人走过亮起红色灯光的“伦敦眼”。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龙,在中国文化中与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诸多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龙临福至,世界各国的龙年祝福纷至沓来。“春节快乐,龙年大吉!”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中文说。斐济总统卡托尼韦雷在该国举行的中国农历龙年生肖邮票及首日封发行仪式上向中国人民表达祝福:“Bula(斐济语‘您好’),新春快乐。”泰国总理赛塔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致辞,祝愿新的一年将是繁荣、富裕的一年,泰中亲如兄弟,亲如一家,希望两国之间的友谊更进一步。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在出席春节庆祝活动时向中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期待塞中“铁杆”友谊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进一步深化。基里巴斯总统马茂出席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春节招待会时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问候,愿两国携手共进,共同开创繁荣美好未来。
2月7日,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接受新华社和其他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春致辞中说,龙象征着活力、智慧、守护、吉运,正是应对当今全球挑战所需要的特质。“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就能实现一个可持续、公正与和平的未来。”
这张联合国网站2月6日提供的视频截图显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发表农历龙年新春致辞。新华社发(联合国网站供图)
“龙象征着力量,象征着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蕾韦卡·格林斯潘说,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积极的力量。
共赏·相知
连日来,不少外国友人来到拥有逾百年历史的法国巴黎风情园,欣赏形象各异、充满魅力的“中国龙”。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园灯会作为主打活动之一,迎来它的首次“出海”之旅。60个大型灯组、2000余盏彩灯流光溢彩,为巴黎风情园增添了浓郁的东方色彩。特别是在“山海有灵”展区,“龙”成为这里的主角,飞龙、盘龙、双龙戏珠等彩灯栩栩如生。
“这个灯光节并不简单,其背后体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人们来这里能发现中国之美。”巴黎风情园园长马克-安托万·雅梅说。
2月4日,人们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观看舞龙舞狮表演。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如今,春节走向全球,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年更比一年浓的年味儿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如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所说,春节正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2月8日晚,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中国春节主题灯光。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心布置了龙元素满满的“龙年吉祥”特展,展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还安排了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制作体验活动。12岁的女孩格蕾丝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木版年画“特别酷”。“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作为“春节文化周”压轴大戏的浙江婺剧专场演出赢得满堂彩。服装的绚丽色彩、演员的灵活身段令观众陶醉其中。当地居民安娜说,这是一场崭新的艺术体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文化活动。
2月9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的圣三一桥亮起“中国红”,庆祝中国龙年春节。新华社发(莫京娜摄)
春节,也是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日子。在已经过去的癸卯兔年里,中国文化频频在全球掀起热潮。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年轻人身着汉服、唐装、马面裙,甚至东北大花袄,惊艳亮相外国街头,在声声惊叹中收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赞美。《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以现代技术为媒介一窥中华传统文化之瑰丽。近期,由中国年轻人原创的网红舞蹈“科目三”爆红海外社交媒体,展现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未来,世界期待中国文化带来更多精彩。
著有《龙的世界》一书的日本作家、翻译家池上正治曾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寻找龙的历史,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寻找龙的图案,在《论语》《离骚》等经典作品中感受龙的存在。在池上看来,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魅力,让他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2月9日晚,日本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东京塔点亮“中国红”,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新华社记者 岳晨星 摄
在年过七旬的美国知名中国文化学者斯蒂芬·阿利看来,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文化上,“中国一直是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古代哲学家推崇的基本核心原则将始终存在。”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窗口,可以让世界知道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发现共同的价值,促进互信和友谊。
共鸣·交融
有人说,《春节序曲》是“烙印在中国人DNA里”的旋律。高昂的乐声响起,年味儿一下就足了起来。今年春节前后,欢快的《春节序曲》在全球多地响起,奏响文明交融共鸣的乐章。
在白俄罗斯国家音乐厅,中白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奏《春节序曲》和《库里安协奏曲》;在巴黎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春节序曲》和《卡门序曲》赢得阵阵掌声;在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上,演出曲目既有西方歌剧,也有《春节序曲》《茉莉花》等东方经典;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曲调活泼的莫扎特《第四圆号协奏曲》第三乐章、典雅唯美的《春江花月夜》连同《春节序曲》让柏林爱乐“欢乐春节”午间音乐会成为一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盛宴。
今年春节恰逢巴西狂欢节。连日来,在该国东南部贝洛奥里藏特市一个作坊里,工人们忙着为“城市花园”桑巴舞校赶制用于参加狂欢节表演的服装道具。今年该校参演的共有15个演员方阵和5辆彩车,其中一辆是舞动的“中国龙”,还有一辆是紫禁城造型。负责制作演员服装的裁缝毛罗说,将有巨大裙撑的巴伊亚妇女服装与紫禁城的红墙金瓦结合在一起需要发挥想象力。“我们用大红色布料代表红墙,金色丝带勾勒出金黄色的屋顶,中间配有黑色装饰让颜色更加丰富,体现出狂欢节的欢快和紫禁城的威严。”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的中国新年文化节上,中墨表演艺术家齐聚一堂,与当地民众共迎甲辰龙年。伴随悠扬的古琴声,一位中文名叫顾品鸿的墨西哥小伙与当地民众围坐在一起,他熟练地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不一会儿屋内就茶香四溢。“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墨西哥也有使用草药的悠久历史,两国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说。
传统的中国皮影艺术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也找到了“知音”。脚踩风火轮的哪吒、蓝红相间的彩色狗在白色幕布后你追我赶。手拿木棍和细线操纵它们的,是北京皮影传承人韩冰和墨西哥皮影表演艺术家迭戈。“刚到墨西哥城时,感觉这里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没想到在皮影戏中也能看到如此大胆的配色,”韩冰一边向记者展示迭戈带来的各式皮偶,一边感慨地说,“非遗文化不仅走出国门,更实现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2月8日,游客在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举行的“春到河畔”春节庆祝活动上欣赏彩灯。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为文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水。如今,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华文明所散发的智慧光芒能够引导人们沿着包容开放、美美与共的道路探寻不同文明和谐相处之道。
2月1日,由马来西亚和中国的100多名青少年组成的舞龙队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鸡场街上共舞一条近200米的“长龙”。这是活动现场的“长龙”。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美国BNN新闻网刊文说,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春节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欢乐共享和相互欣赏。这给人们带来重要启示:存在差异不仅不会阻碍团结,反而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之美。
文字记者:朱瑞卿
参与记者:蒋超、郭丹、赵焱、安晓萌、唐斌辉、吴昊
视频记者:徐中哲
海报设计:常清潭
编辑:赵卓昀、宋盈、黄兴伟、徐超、刘勇贞、程昊、姜子炜
统筹:曹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