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新疆丨鄯善育才路社区绘就幸福文明画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豆兴军
秋阳洒下金辉,凉意漫过街巷。10月18日,走进鄯善县鄯善镇育才路社区二号小区,一幅幅鲜活的文明图景映入眼帘:粉刷一新的墙体上,各类彩绘勾勒出邻里和谐的温馨场景;林间小道两侧的树干上,悬挂着造型各异的文明标语;小区活动室内,志愿者正为居民开展义诊服务;文化广场上,传来孩子和老人的笑声。
育才路社区以“创建文明社区、共享幸福家园”为目标,以党建为魂、服务为基、文化为桥,将文明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让各小区从“面子”到“里子”焕发新生,绘制出一幅宜居宜业、温暖幸福的文明画卷。
党建引领固根基
“以前小区路面坑洼不平,杂物堆得没地方下脚。现在你看,墙新了、路平了,墙上的彩绘主题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在这里生活多舒心。”育才路社区二号小区党员刘玉华说,她是社区“党员先锋岗”带头人,每周都会带领党员清理卫生死角,化解邻里纠纷,既是楼栋长,也是宣讲员。
64岁的居民苏里堂·巴拉提也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他成为“七色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经常和社区里的党员参与公益活动,“现在,党员带头做好事,居民们跟着参与。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主动帮忙的人多了,环境卫生和邻里关系好,大家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10月18日,育才路社区干部米克热古丽·沙德克向记者介绍二号小区单元楼道里的文化墙彩绘作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育才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辖区面积大,老人、孩子多,流动人口频繁是社区显著特点。“党员冲在前,才能让治理有温度,人心有力量。”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陶荣说,社区通过优化班子建设,搭建党员实践平台,形成“社区党总支+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模式,让74名党员下沉至8个小区,联动物业、业主委员会等多方力量,创建了“一老一小”关爱阵地、儿童娱乐室、石榴籽课堂等场所,带动辖区单位、物业和企业负责人从“参与者”变身为“领头雁”。让“讲文明、守规矩、乐奉献”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社区文明建设夯实了根基。
服务暖心树新风
“10块钱就能吃上热乎的营养餐,服务员和亲人一样贴心!”独居老人李月莲坐在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餐厅里,对着一荤两素的午餐竖起大拇指。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老人儿童占比高的特点,育才路社区把服务民生作为文明创建的“落脚点”,用一件件“暖心小事”传递文明温度。

10月18日,育才路社区“七色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米克热班·然木(左二)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2024年,育才路社区聚集“一老一小”服务群体,升级打造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了助餐点、书画室、健康理疗室等5个功能室,采取“定点膳食+配送到户”模式,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优惠餐食,为低保、孤寡老人发放用餐补贴,全年服务老人超3500人次;在育幼服务中,“儿童之家”开设心理咨询室、乐智天地等6个功能区,推出“爱心妈妈”“小小社会实践家”等多种项目,为孩子们提供课后辅导、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其健康成长。
此外,育才路社区根据各小区的居民需求,组建了7支志愿服务队,长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义剪美”志愿服务队为居民免费理发,“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活动,“我爱我家”志愿服务队清理辖区环境卫生……
“我们利用下班时间去社区义诊,既能帮助别人,又快乐自己。”“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朱鹏国说,他是一名护士,团队里143名志愿者都是医护人员,通过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既传递了文明新风,也温暖了群众。
文化聚力润民心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18日中午,育才路社区石榴籽小广场上热闹非凡,“情暖夕阳”志愿服务分队的志愿者们身着鲜艳服饰,在欢快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这支由20名退休老人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从2004年开始,一直坚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用接地气的表演传递文明新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月18日,育才路社区“七色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玛依热·买合木提(中间)正在教孩子们手工制作。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社区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石榴籽小广场、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让文化活动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陶荣说,社区春节组织居民写春联、贴福字,端午节开展包粽子、话民俗活动,中秋节举办猜灯谜、品月饼等活动,让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增进感情、拉近距离。
与此同时,社区还将文化活动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文明讲堂”定期开讲,围绕家风建设、民族团结、垃圾分类等主题,结合鲜活案例传递文明理念;“邻里节”上,居民通过自编自演小品、歌舞、相声传递欢乐。仅2025年,依托“567光热站”和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科普宣讲活动近百场次,辖区参与群众超3500人次。
育才路社区新月小区居民童延安告诉记者,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五好家庭”“最美庭院”“好媳妇”和“好邻居”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居民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涨。“以前是‘要我参与’,如今是‘我要参与’。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凝聚了人心,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我很知足。”童延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