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全村人都装进了心里——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蕊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又到了供暖季,这几天,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镇下岔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蕊为民服务的脚步更勤了。她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查看一氧化碳报警器,给村民讲解安全知识,口袋里还装着几节电池。“独居老人生活不便,报警器没电了,就给他们换上,确保安全。”马蕊说得朴实,做得细致。
38岁的马蕊从小生活在下岔河村,在村委会工作的十多年,她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彼此照应里,体现在困难时刻的及时帮助中,体现在共同致富的奋斗征程上。

马蕊(右)向村里的种植大户了解今年辣椒销售情况。本人供图
她的手里,总攥着一本“民生账本”。谁家有老人独居,谁家孩子在外打工,谁家有病人需要常看望,她都清清楚楚。张秀英老人名字旁,标注着“独居、腿脚不便,心脏不好,患有哮喘”。一次走访,见老人家门虚掩,马蕊推门而入,发现老人倒地昏迷。“快拿被子垫着头!”她一边组织救人,一边拨打120,又在医院垫付了医药费。老人子女从外地赶回,紧握她的手连声道谢。她却说:“下岔河就是个大家庭,谁家有难,我都不能不管。”
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每一扇门背后,都是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家。她推动构建“党员中心户+网格责任区”机制,将全村70名党员编入8个责任区,谁家有急事难事,党员十分钟内响应,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
村里难免有矛盾纠纷。马蕊牵头成立“盖碗茶说事”调解室。沏一壶热茶,说几句暖心话,许多疙瘩就能顺利化解。村民马占福和邻居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马蕊请他们坐下喝茶:“远亲不如近邻,你们爷爷那辈就有交情,有啥事不能商量着来。”她耐心调解,还带着两人实地丈量,最终达成和解。如今,这个小小的调解室每年化解矛盾100多件,成了各族群众化解心结、增进理解的“连心桥”。
“马书记送来的不只是3只羊,更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村民买买提·吾守抚摸着自家羊圈里膘肥体壮的羊感慨道。过去,他家中经济拮据,马蕊不仅送来3只种羊,还请来技术员指导科学养殖。如今,买买提家的羊已发展到23只,年收入显著提高,还带动5户村民加入养殖行列。
“只有让大家腰包鼓起来,民族团结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马蕊看中村子紧邻屠宰场的优势,积极推动标准化养殖。村民马强起初怕赔钱,犹豫不决。马蕊带着他去屠宰场考察,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申请创业贷款,一步步打消他的顾虑。如今,马强的养殖合作社年出栏牛羊800多头,吸纳了25名各族员工,还通过直播扩大销售渠道,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5万元,成了村里的“共富样板”。

马蕊在直播销售村里的特色手工艺品。本人供图
马蕊还积极挖掘村里的文化“富矿”。老油坊、老磨坊修旧如旧,成了“乡村记忆馆”;邀请新疆花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班授课,让村民在学技艺中拉近距离;推出“农家体验游”,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她还建起村电商服务站,请来老师教村民直播带货,自己也上阵推介村里的葡萄、馕、特色糕点,还有葫芦烙画等手工艺品。村民古丽·卡叶跟着学习直播,手工刺绣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为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马蕊推行积分制:参与村务+1分,帮邻居解困+2分,带动就业+3分……小积分日积月累,汇聚成互助暖流。
如今的下岔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泥泞土路已变身整洁步道;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2020年的不足10万元,到现在突破百万元,大家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马蕊用一件件实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各族群众在共富路上携手同行。
前不久,马蕊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她说,这份荣誉属于下岔河村全体村民,是大家的包容和奋斗,共同编织了这幅民族团结、乡村和美的新画卷,“我会继续守好这个‘家’,让民族团结之花更艳丽、村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