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唤醒的精神地标——哈密戈壁“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传承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田玉 郭子毅
“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却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五个大字背后的历史。”11月6日,新疆哈密市左宗棠凤凰台历史文化公园凤凰台大营内,27岁的成都小伙陆遥接过空军老战士卢建华、韩郑赠送的“初教六”飞机模型时真诚地说。

11月6日,空军老战士代表卢建华(右)、韩郑(中)向陆遥(左)赠送“初教六”飞机模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这段历史,卢建华和韩郑曾亲历过——上世纪60年代,他们是位于哈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简称:第八航校)的学员,航校在茫茫戈壁上刻下的“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等5处飞行地标,陪伴着他们和战友完成一次次飞行训练。
今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6周年,在这具有纪念意义日子到来之际,空军老战士不远千里前来馈赠飞机模型,陆遥认为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而众人从空军老战士满脸的欣慰中、与陆遥紧紧的握手中不难看出,陆遥远道而来修复受到损坏的“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的壮举,唤醒了沉睡的精神地标,这种“双向奔赴”,弥足珍贵。
一个飞行地标修复,一次精神坐标传承。从承载“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的哈密大地,到传承“为人民服务”的网络大众,全民都在守护“为人民服务”这个共同的信仰。
初心如炬,戈壁滩上的自发守护
前不久,一则“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遭到破坏,网友驱车2000多公里修复”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是谁在这句经典语录上搞破坏?网友很气愤;是谁对此进行了修复?网友很温暖。
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大字,正是第八航校的一处飞行地标;驱车2000多公里修复的网友,正是陆遥。
陆遥是中国汽车互联网平台企业易车网成都工作室的视频编导,该工作室负责人是哈密人。今年8月,工作室讨论选题时,这位负责人和陆遥的一个哈密朋友推荐他去哈密拍摄“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
“他们只知道这些地标是当年空军飞行员训练用的,别的也不太清楚。直觉告诉我,这背后一定有故事。”11月6日,陆遥在哈密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11月6日,哈密市举办“守护戈壁生态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博主陆遥(右四)及空军老战士代表卢建华(左四)、韩郑(左三)被哈密市授予“终身荣誉游客”称号。郭子毅摄
“我是党员,也是军属。在哈密,我现场看到这些大字时,心里很震撼。不过,我同时也看到了在‘人’和‘民’两个大字中间,有越野车玩漂移时留下的一圈圈深深的车辙印。那一刻,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这是红色遗产,保护意识不够,把这里当成了户外越野地。”陆遥说,当时心里涌现出一种非常朴素的情感——“我要修复它”,公司对此也很支持。
修复的过程非常辛苦。陆遥带着哈密的热心朋友们花了一周多时间,一铲一铲地装石子、运送、铺设。戈壁滩上条件艰苦,吃饭基本就靠自带的馕和水。
“参与的朋友没有一句怨言,都觉得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陆遥说。
修复完毕后,为了确认效果,陆遥联系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寻求帮助。该公司认为用卫星做公益也是科技报国的一种形式,决定无偿提供技术支持。
9月28日12时45分51秒,吉林一号卫星飞过“为人民服务”大字上空时按下快门,卫星影像清晰显示,现场已修复达标。
“我把修复飞行地标的经历剪成《在哈密的戈壁滩上,我找到了五个大字》《为了修复这几个大字,我竟然动用了一颗在轨卫星》两条视频,用我的账号‘略靠谱旅社’发到网上后,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陆遥说,截至11月6日,视频在B站和抖音等平台的播放量达4000万人次,点赞百万次,评论数万条,“网友们都是鼓励和赞扬,让我很感动。”
岁月回想,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当最后一块石头铺平,朋友们都走了,我特意多留了两个小时。戈壁很安静。我好像听到了50多年前空军将士们修建这些大字的声音。现在,我们干了一件和他们一样的事情。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觉很奇妙。”谈起修复经历时,陆遥常常陷入这种难忘的回忆。他说:“真正珍贵的,是大字背后人民空军的奋斗精神。”
“为人民服务”等5处飞行地标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1月5日,来到哈密的空军老战士代表卢建华、韩郑介绍,上世纪60年代,第八航校在哈密成立。当时,第八航校学员在广袤无垠的戈壁空域驾机训练,迷失方向、飞错空域是潜在的危险。第八航校领航主任季臣业集思广益,决定在戈壁滩上刻写大字飞行地标,以作导航用。季臣业带领航校教员、学员,凭借着最简陋的工具——经纬仪、皮尺、铁锹,通过精准刮除深色砾石层,露出底下浅色碱土,精心刻画出“为人民服务”等5组巨型飞行地标文字。其中,“为人民服务”单字长宽各达50米。

11月6日,空军老战士代表卢建华(右一)在“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前接受采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在那个没有卫星定位的年代,这5组大字,就如同飞行员的“空中灯塔”,而八航校更是培养出了包括航天英雄杨利伟等在内的大批优秀飞行员。
“季臣业主任于2023年去世了。在去世前,他还念念不忘在新疆哈密的奋斗岁月,念念不忘这些飞行地标。”韩郑曾在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走进历史之旅》纪录片中出镜讲述修建飞行地标的故事。他说,这次来哈密,拍摄了“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的视频,传给了季臣业的家人,一家人很感动。
“这5处飞行地标经批准于1968年8月建成,当时参与策划、设计、修建的还有白家林、陆文俊、赵元昌等教员。我是1969年9月到第八航校的,在季臣业主任的带领下,参加过飞行地标的后续修整。
1976年,因第八航校与其他学校合并,这些地标不再使用了。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些飞行地标。”卢建华是新世纪以来第一个在媒体上撰文介绍“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的第八航校老飞行员。“陆遥修复飞行地标的视频下面,有很多留言和评论。我可以看出来,其中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也同样珍视和守护着这些承载人民空军精神的红色印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赓续。”他说。
薪火相传,全民守护的精神家园
10月11日,人民空军官方账号在陆遥发布的视频下留言回应:“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这条简短的致谢在短时间内获得数万网友点赞。
同一天,中国国家航天局官方号“CNSA中国航天文化”也在视频下留言:“为人民服务!中国航天向您致谢!”
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新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团队,深入“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区域实地调查、采样分析,为科学修复生态提供数据支撑。
10月30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对此事进行回应:网友驱车千里,自发修复的善举意义不凡,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

11月6日,空军老战士代表韩郑(左一)在“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前接受采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我们永远铭记的精神坐标。”自治区党校教授王鹏说,“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受损及修复一事之所以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扎根人民心中,人们容不得“为人民服务”的标识物、纪念物、建筑物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坏,“网友对破坏飞行地标责任者的气愤、对陆遥的鼓励赞扬,原因都在这里。我觉得,咱们的网友也值得赞扬。”
11月6日,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陆遥、卢建华、韩郑授予了“终身荣誉游客”称号,向他们守护和传承“为人民服务”红色精神的行为致敬。
如今,“为人民服务”等5处飞行地标被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场已设立围栏,各项保护措施、生态修复措施正在落实。在哈密市,有不少居民自发前往“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参观。这些戈壁深处的飞行地标,成了新的红色文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