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来临,这座城市何以从容应对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雪后的乌鲁木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洁白、安宁。街道静谧,空气清新,整座城市运转如常,秩序井然。若非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破纪录的大暴雪。
一组数据,刻画出这场雪的威猛:乌鲁木齐29个自动气象站降水量超过24.1毫米,达到大暴雪量级,其中乌鲁木齐国家气象站6日降水量32毫米,突破11月降水量极值。水磨沟山区与米东山区24厘米、28厘米的新增积雪,共同宣告了这是乌鲁木齐有气象记录以来11月最强降雪。
雪势虽猛,却未扰城安。这份安宁,正是城市治理能力最生动的体现。从精准预警到多部门协同作战,从果断停课到全城高效清雪,乌鲁木齐凭借一套科学、高效、温暖的应对体系,将这场极端天气带来的“压力测试”,从容转化为一份写在白雪之上的“治理答卷”。

雨后乌鲁木齐,车辆川流不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资料图)
精准预警 筑牢第一道防线
“我们提前72小时就对这场暴雪的过程和量级做出了准确预报。”11月7日,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如琦声音略显疲惫,却透着坚定。为紧盯天气演变,他和同事们已在值班室连续奋战多个昼夜。
这份精准预报,如同一声响亮的发令枪,瞬间激活了整座城市的应急体系。11月3日,自治区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水利、交通、文旅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对重点影响区域和关键致灾因子进行集中研判。
“多部门会商就是要打通信息壁垒,让天气风险与行业防范需求精准对接,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自治区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杜红说。
随着天气系统逼近,4日上午,自治区气象台在数小时内连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和寒潮蓝色预警,并同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IV级应急响应。
预警即命令,自治区气象局同步启动“叫应”机制,通过智能外呼系统对28个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开展闭环预警服务,确保高级别预警信息被“叫醒”、也得“回应”。
如此迅速的联动响应,其背后依托的是一套日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023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公布,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防御原则,并建立起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结合同步建成的高等级预警“叫应”制度,共同构建起“监测—预报—预警—处置”的全流程闭环,为此次暴雪应对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制度优势要转化为实战效能,离不开精准高效的预警信息传递。在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上,新疆气象部门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网络:除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外,“丝路气象”手机APP可实现基于用户位置的精准预报推送;“网格+气象”行动则将预警信息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目前覆盖率已达97.52%,让气象服务真正融入千家万户。
11月5日晚,暴雪如期而至。尽管起始时间略有推迟,但其强度、持续时间与影响范围均与预报高度吻合。这场“如约而来”的强降雪,不仅检验了预报技术的进步,更彰显出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实际价值。

雪后的乌鲁木齐一角。古月摄 (资料图)
部门联动 织密城市防护网
11月6日清晨,乌鲁木齐市民陈先生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门,做好了在雪中长时间堵车的心理准备。然而一路所见令他颇感意外:主干道积雪已基本清除,车流平稳有序。“这和我印象中的雪后早高峰完全不同,没想到如此顺畅。”他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顺畅出行的背后,源自一套高效运转的多部门协同机制。这套机制如何运作?在自治区交通指挥中心便能找到答案。
智慧公路气象服务系统的大屏实时呈现全疆路网运行状况。依托“一路三方”联动机制,气象与交通部门在暴雪来临前72小时就已启动应急响应,为后续清雪除冰、交通疏导争取了宝贵时间。
“我们根据强降雪时段和区域的精准预报,提前在关键路段部署清雪设备和人员。”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与联网收费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针对市区18条主干道和3条高速路段实施的“一路一策”,让交通部门能够更精准地调配资源,有效保障道路畅通。
在精准预报的支撑下,清雪除冰工作高效展开。全市共出动清雪设备1991台,1.6万名环卫工人彻夜奋战,严格执行“即下即清、雪停路净”标准,在降雪停止后4小时内实现主干道畅通。
协同效应同样延伸至其他关键领域:铁路部门根据大风专项预报及时调整列车运行图;电力部门对重要输电线路开展巡检;文旅部门通过靶向发布机制向全区重点景区推送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团队则为设施农业提供防冻建议……从交通保畅到民生保障,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看似各自作战,实则是同一盘棋。”新疆气象服务中心预报服务科科长刘大锋形象地比喻,精准预报如同指挥棒,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奏出了一曲城市治理的协奏曲。
民生关怀 彰显城市温度
连日来,乌鲁木齐这场多年罕见的大暴雪引发全城关注。有市民在社交平台感慨:“在新疆,大雪常见,但全城停课不常见。起初不解,直到看见被积雪压弯的树枝,才理解这份决策背后的用心。”
11月6日,乌鲁木齐全市中小学果断停课一天。这份看似简单的安排,背后是对极端天气的郑重应对,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有力守护。
细节之中,最见温度。为缓解雪后出行压力,11月5日至6日,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与机场捷运系统同步延长运营30分钟,默默守护市民的出行路。
城市的温度,在风雪中愈发清晰。各社区积极行动起来,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方式,及时了解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协助采购生活物资与药品;部分社区还设立临时取暖点,为户外作业人员提供热水与歇脚处。
风雪中,更有一群平凡英雄默默守护:提前上岗疏导交通的交警、冒着严寒检修铁路道岔的职工、保障供电供暖的抢修人员、穿梭街巷配送温暖的外卖骑手,以及合力清理断枝积雪的志愿者和消防人员……他们用责任融化冰雪,以行动温暖人心。
大雪终将消融,但这份以民生为重的治理理念,将持续浸润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它印证了:现代城市治理既需要科技的“智慧大脑”,也离不开为民的“温暖初心”;既要各部门的“专业独奏”,更要全社会的“协同合唱”。
当风雪再次来临,乌鲁木齐必将更加从容——因为一套科学、高效、有温度的治理体系,正是这座城市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