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 烟火之暖 海外高校教师邂逅真实新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11月4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先后探访了新疆艺术学院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新疆博物馆及新疆国际大巴扎。通过实物展品、历史文物与市井烟火,直观感受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悠久的历史底蕴及鲜活的生活气息,对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11月4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探访了新疆艺术学院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有300余件实物藏品,涵盖历史图片、乐谱手稿、钢丝录音带、传统乐器等珍贵资料。展厅内,参访团成员或专心听工作人员讲解乐器背后的故事,沉浸式体悟木卡姆艺术的独特韵味,或用手机记录古老乐器的造型与工艺细节。他们被丰富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展品深深吸引,脸上流露出对新疆非遗保护成果的好奇与赞叹。
“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伊拉克籍教授阿巴斯在体验多件乐器后由衷赞叹。他说,音乐没有国界,参观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对少数民族音乐保护的重视。这种让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不断发展的举措,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坚定决心。
随后,参访团一行前往新疆博物馆。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有力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参访团成员主动询问文物背后的故事,纷纷表示,博物馆馆藏丰富、历史内涵深刻,让大家对新疆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月4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傍晚时分,参访团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浓厚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商户们热情地向客人推介手工地毯、民族乐器等特色商品,游客们穿梭在摊位间,挑选特色商品、品尝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里商户的笑容、游客的放松,传递出幸福的味道,这是真实的新疆,这样的生活场景比任何描述都更有说服力。”黎巴嫩大学教授塔玛拉·贝鲁感叹道。
从非遗场馆的文化传承,到博物馆的历史见证,再到大巴扎的市井活力,参访团的新疆之行,不仅触摸到了新疆深厚的文化脉络,更见证了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与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