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开口说话”以历史温暖人心——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帕丽巴克·激浪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10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帕丽巴克·激浪正讲述着展柜里的历史故事,观众随着讲解,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丝绸之路的驼铃深处,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绵长脉动。“讲解不是背稿子,而是用文物讲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她说。
帕丽巴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13年来,她一直努力让观众通过文物了解新疆、体会各民族团结共融的温暖。前不久,她荣获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文物静默无言,却有团结的故事待人聆听。”对帕丽巴克而言,成为一名讲解员,其意义绝非仅仅停留在讲述文物本身的历史,她内心深处更渴望传递文物背后,那一段段动人的民族团结佳话。

10月16日,帕丽巴克·激浪在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帕丽巴克2012年大学毕业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招聘讲解员,她想试试,为了通过考核,她每天在展厅听前辈讲解、记下要点,回家后对着镜子练习姿态和语调。
为了避免在讲解工作中,因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而陷入尴尬,她反复研读史料,查阅中外文献,向专家请教。随着理解的加深,她逐渐认识到,文物背后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民族交往的印记。“讲解员不是专家,却要讲清楚;不是导游,却要一站一整天;不是主持人,却要让观众愿意听。”她说。

帕丽巴克·激浪(左)在讲解。受访者供图
在讲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时,她会告诉观众:“这件织锦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出现在新疆,说明早在那时,中原与西域就已紧密相连。”一次校园巡展上,一个小姑娘听完她的讲述说:“这件织锦里藏着大家手拉手的故事。”
讲到唐代彩绘胡人俑时,她指着俑的深目高鼻与中原彩绘技法的结合说:“这尊俑是西域商旅的模样,但彩绘出自中原工匠之手。那时的长安,西域的香料、乐舞沿丝路而来,中原的丝绸、瓷器向西域而去,彼此早已融为一体。”观众听后常常会点头,一位学生曾感叹道:“原来课本里说的‘交融’,就藏在这些文物里。”
帕丽巴克说,讲解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进大家心里。她讲“坎儿井”时,总会补上一句:“这是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挖出来的水渠,凝聚着团结的力量。”一次讲完后,一位来自吐鲁番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讲得真好,我爷爷就是挖坎儿井的,听你一说,我更懂了‘大家一起干’的意义。”
面对外国游客,她同样注重讲好“团结”故事。她讲“胡商俑”与“文官俑”同墓出土的情景,介绍丝绸之路上各族商人互帮互助的往事;谈到佛教艺术的演变,她细致说明中原、西域与周边文明的交流,如何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通过这些文物,世界能看到一个开放包容、团结奋进的中国。”她说。
除了在展厅,帕丽巴克经常随着“流动博物馆”活动,深入南北疆,把展览送进学校、社区、乡村。“无论在哪儿,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要把文物里的‘团结’讲给他们听。”她说。
2018年夏天,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的巡展中,村民们围在展板前听她讲解古代服饰。帕丽巴克笑着说:“这些衣服多漂亮啊,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很会打扮。”老乡们连连点头。
十多年来,帕丽巴克见证了展馆的变化,也见证了观众的热情。她累计接待游客5000多批次、10余万人次。先后荣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二等奖、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三等奖,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她说,“这是我作为讲解员最大的荣幸,也是最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