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付志周:用生命在沙海筑起绿色丰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金秋十月,和静县哈尔莫敦镇,34公里长的白杨林在风中低语。叶片已染上灿烂的金黄,树干在戈壁的苍穹下愈发挺立,像一列列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身后万亩良田。风过林梢,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深情呼唤一个名字——付志周,那位用一生在此“镌刻”绿色的老人。
1943年,付志周生于河南省通许县一个普通家庭。1965年,年仅22岁的他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带着妻子陈爱兰,登上西行的火车,历经数日颠簸,最终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安家落户。迎接他们的是戈壁滩上一间土坯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村庄正对着风口,从哈尔莫敦镇往西,绿洲逐渐消失,只剩茫茫沙漠,每年春天七八级大风裹挟着黄沙,侵蚀着农田和村庄。
1983年春天,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制,付志周一家分到了40多亩荒地,位于哈尔莫敦镇沙河子区域。这里地处风口,风沙成患。
付志周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土地上,种下的小麦和玉米一度绿意盎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而过,一夜之间,绿油油的麦苗被黄沙掩埋殆尽。望着被摧毁的心血,付志周攥紧了手中的坎土曼,立下誓言:“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抵御风沙。
在沙漠种树,远比想象中艰难。初期缺乏机械设备,付志周和妻子就用坎土曼和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来泥土填沙坑。沙地涵水性差,他们一瓢一瓢地给树苗浇水,可一场大风过后,刚栽的树苗或被连根拔起,或被黄沙掩埋,辛劳付诸东流。
童年的记忆里,付家的孩子们与风沙逆行。“一刮大风,别人家的孩子都往屋里跑,我们却要往沙漠跑,去帮爸爸妈妈扶东倒西歪的树苗。”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回忆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志周夫妇天不亮就出门,咸菜、馒头就是日常伙食,天黑透了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十几年间,他们用坏了5头耕牛,手上的血泡好了又破。
看着自家地头终于成活的100多亩白杨林,付志周没有满足。他意识到,要真正战胜风沙,必须建造更广阔的生态屏障,让更多乡亲受益。
2003年,借助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优惠政策,60岁的付志周召开家庭会议,贷款购置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修防渗渠、打机井、架高压线,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
在付志周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植树行列。村民李成亮种了40多亩白杨、村民吐尔洪·吐尔逊种了1500多亩……最终,300多户村民齐心协力,在哈尔莫敦镇沙河子区域筑起了长达34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着15.8万亩耕地。
付志周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被称为“沙海愚公”。2011年,付志周获评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8年,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戴上了代表中国生态建设崇高荣誉的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奖章”。从北京回家后,他高兴地将奖章挨个挂在子女脖子上,分享这份荣耀。
付志周晚年最大的心愿,是种够100万棵树。截至2019年,他已种下80万棵。然而,长期在风沙中劳作,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都患上了尘肺病。2020年,妻子陈爱兰不幸离世。2024年2月3日,付志周也走完了他81岁的人生。病重期间,他仍惦念着他的树,嘱托子女将其骨灰撒在林带里。
“父亲常说,生命不息,种树不止。”二儿子付国喜回忆道。如今,退休的付国喜已回到哈尔莫敦村,接过种树的接力棒,用推土机平整土地,以现代喷灌技术培育新苗,2025年开春新栽的1.5万株青杨成活率超95%。他立誓完成父亲“百万棵树”的未竟心愿。付家的后代们也在探索白杨木制作古筝、林下套种中药材等新路径,努力将父亲的“绿水青山”变成造福乡亲的“金山银山”。
秋风又起,夕阳为绵延的金色林海披上温暖的光晕。付志周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最挺立的白杨。他的一生,如同大漠中的白杨林——不求参天,却深深扎根;不争不显,却守护万物。在风沙与岁月的淬炼中,他用生命证明:有一种信仰,可以让沙漠长出森林;有一种坚守,能让平凡成为永恒。